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第四章 學校 by yu

論及學校Krishnamurti主張:
1.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學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
2.        唯有小學校才有助於造完整的個人。
3.        只收容數目有限的男女學生,並且擁有正確教育者的學校,遠比在大學校裡從事最新穎的教育方法來得重要。
4.        正確的教育,不能像製造機器似地大量生產。
其小校理念與1994410教改所訴求的「小班小校」理念是一致的。當前台灣的都會型學校動輒兩三千學生的「大校大班」是仍存在的現象,所謂明星學校是也,家長一味追求升學名校,雖有所謂學生人數總量管制及學區制,但不敵家長遷戶籍越區就讀的功利虛榮心態作祟,「大校大班」有如揮之不去的惡魔吞噬著教育現場,年復一年,無法拆解,雖然教育行政單位因應「少子化」現象,在不減班原則下減低班級人數,但距離「小班小校」仍是那麼遙遠。這要歸咎我們對於正確教育的認識不夠,教育實踐仍迷失在功利主義之下而不自知,家長、學校主事者、不具遠見的教育行政決策形成今日難以解決的窘況。「大班大校」學生的互動性較差,較易走向威權管理、規格化教學、師生冷漠而疏離。「小班小校」的型態學生獲得較豐富的社會互動,有較多的關懷參與與投入。如何拆解「大班大校」推動「中小學社區化」,讓中小學成為「在社區中的學校」使學校與社區作有意義的連結,這是1994年「四一0教育改造全民大結合運動」四大訴求的第一項「落實小班小校」,十六年已過,當年教改呼籲在現有大校附近,購置土地,興建校舍,已不可行。唯有改變我們對教育的看法,對學校的再認識,由自己本身改造,回到教育本質,如Krishnamurti所強調的:
了解人生的深刻意義,不再視孩子為私人財產,不再視他們為我們卑微自我的延續,或實現我們野心的工具,則我們建造的是一個沒有愛,又追逐自我利益的環境和社會結構。
教育要回到教育原點,才是正確的教育,目前教育大多以大人的思考為考量,而非以學生為中心,建造氣派的學校、鼓勵學生聚集知識、發展能力、依照某種模式作機械式思考的習慣Krishnamurti認為都無法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完整人。在10/01課堂上老師提到中小學課程總綱的修訂,中小學課程一再強調「能力本位」是否窄化了中小學教育的本質,能力培養是必須的,但是否有必要將能力優位至「本位化」,我們要論辨習以為常的思維,朝向培養完整而有智慧的個人,如何回到教育原點,讓孩子不再為考試、為分數而學習,幫助他們找回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由與理智的環境裡學習,而非只是一個機器人,如何超越「能力本位」的課綱是我下課以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有必要再思考再論辨出能引導出「正確的教育」跨越舊思維的新課綱。
在本章末Krishnamurti提到許多正確學校的運作模式,與當今公立學校的教育實踐大異其趣,倒與另類學校理念諸多吻合,值得吾人深思。
第五章 父母與教師
本章主題是我最感興趣的章節,長久以來我的內心一直在思索父母與教師在教育的的角色扮演,Krishnamurti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正確的教育始自教育者…他本身是什麼,他傳授的便是什麼…」「問題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和教師,問題在對教育者加以教育」「正確的教育,是一項需要雙方的耐心、尊重與慈愛的工作」「只要我們期望於孩子的是權勢、有更高更好的社會地位、步上成功之梯,則我們心中便沒有愛;因為對成功的崇拜助長了衝突與不幸」。
這不正是今日台灣父母或大多數老師的寫照嗎?我們身為父母身為老師不正是這樣期待我們的孩子嗎?「愛拼才會贏」「不要輸在起跑點」「升學掛帥、智育為先」「考試至上、分數第一」都是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教育迷失,整個個人價值被扭曲,再加上西方個人功利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影響,我們的教育已失去其根本意義,成為複製社會階層的工具,我們可曾思想Krishnamurti所言:「智慧和通過考試是兩回事」,可曾探究Krishnamurti所提:「一切將我們封閉於其中的價值」,我們可曾檢視:「自己可是一位正確的教師?」哪些是我們的「重複與習慣」?它們是否助長了我們心靈的怠惰?我們的「教育衝勁和熱忱」因不明白正確教育的含義而隱諱不明,如何解套?當然是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以為是愛孩子反而是害了他們的種種行徑。建構正確的當代本土教師哲學是有待努力的目標,一年一度教師節剛過,教師節當日,我有感而發寫下一篇「教師節的省思」看是否能回應Krishnamurti這篇「父母與教師」在當下的連結。
           教師節的省思            yu 2010/9/28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和往年一樣有著祭孔、表揚優秀資深教師、敬師餐會、收到一些賀卡、家長會致贈禮物,每年教師節活動變化不大,但身為現代的老師在教師節這天的感受卻一年不如一年,不是各項教師節慶祝活動的關係而是與當今教師工作的環境有關,理想的教師工作環境應該是何種樣貌?與理想教育是何種樣貌應是同樣答案的問題。
就在昨天(9/27)本報時報廣場《短評》論及黃武雄教授2030年理想教育樣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再是管理者,學生不為應付考試、為了與人競爭,而是為了興趣,個人認為要達到這個理想,關鍵因素在教師工作的環境,這裏所謂的工作環境不是指外在物理的環境,而是指心理的環境,教師所面臨的工作挑戰與壓力來自於各個層面,無所不在的競爭壓力、家長的價值觀、僵化的制度、社會的結構、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在在都形成牢不可破的框架,限制了老師對教育理想的施展,公立學校如此,私立學校也好不到那理,君不見私立學校教師不是也走上街頭高舉「要誠信」爭權益,體制教育不如理想,走人稀少的另類教育,那得看你願不願付出高額的經濟資本,冒體制外發展風險,近年來教育改革口號高唱入雲,但教育偏誤不動如山,升學壓力絲毫不減,究其原因就如《短評》標題所示:改革未能否回到教育的原點,回歸教育本質。
慶祝教師節政府、學校、教師、家長要思考在未來要如何一起攜手回到教育的基本原則,接近教育的原點?不能等到未來要即刻處理當前的問題,當前的問題是如何支持教師工作的環境,教育的環境比教育的內容重要,家長需要老師的支持,老師更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掌聲,家長與老師渴望大有為的政府制定優質的制度,讓我們的教育環境因著每一個個人的自我改變而改變,要知道我們本身就是環境,慶祝教師節,祝教育伙伴們教學成功,由於你我及家長們大家的努力,待明年的教師節我們更接近教育的原點,那將是最美的教師節禮物。



1 則留言:

  1. Dear Yu,這篇可以有個完整標題嗎?這樣其他讀者進入此學術社群部落格,比較能從文章攔位初步瞭解您的大作內容,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