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人生˙教育˙學習》7、8章 by sean

《人生˙教育˙學習》78
sean 2010/10/15

一、性慾、心智與創造力的糾葛

    克里希那穆提在第七章〈性與婚姻〉中說到,性是屬於心智的(一種思維吧?),而屬於心智的事物必須得到滿足實現,否則便會產生挫折,然而我們的教育均以培養智力(學科能力)為主,而性能在剎那間給與我們那忘我的快樂狀態,所以性慾成了我們生活上的主宰力量。又說,性慾是填補智力以外的創造力的需求,唯有當智力靜止時,才有創造。最後他說,構成問題的不是性,而是想要重複快樂的狀態,且是一種持久不逝的慾望。
   
    此外,本章闡明,創造的生活阻礙之一是恐懼,恐懼和渴求安全是一體兩面的,而性慾的刺激與追求是屬於心智的範圍,愛卻不是(所以愛既不是智力也不屬於心智?)最後克氏認為,關於正確的教育,問題不在學生,而是教育者,唯有我們的情感和心智都經過洗滌,才能傳授智慧、教育他人。

問題討論:
1.      閱讀本章,令人難以理解的地方是,性慾與創造力的關係究竟如何?它是否有其它涵義或所指?克氏所指的「創造」或「創造力」究竟所指為何?兩者的關聯性又是什麼,令人感到費解。
2.      克氏所說,我們的情感和心智都須經過洗滌,那洗滌將洗去什麼,以及將變成什麼?以至於才具備傳授他人智慧的資格/能力?

二、好的創造是人、自然與社會的共同承載

    在第八章〈藝術、美與創造〉中,克里希那穆提說,「藝術是一種使人尊敬又簡易的逃避方式」。有人沉溺酒精、毒品,而藝術何嘗不是另一種沉溺。是以衝突與矛盾往往就此產生。他說到,有衝突之處,創造便無法存在,然而有多少人處在忘我的藝術創造中,那些人不少也是有精神問題?尤其許多偉大的瘋狂的藝術家、科學家們。
  
    他提到,心靈有追求迷惘的能力,靈感的來源不是藉由外在刺激媚求來的,而是開放心胸時。例如藉酒精毒品來造成大腦的麻痺,逼使創造靈感的湧現,這是不正常、非正確的。親近大自然、開啟內在敏感的心靈才是正確的。克氏以為,真正的藝術家是超越虛榮和野心的,他的感受性是和他人、和事物、和大自然接軌的,而非孤立。故教育應該幫助人們去發掘並剷除那些衝突,而非逃避。

三、一些啟示:

    克氏說關於創造,應當不被自我所阻礙,那麼這創作又是怎麼一回事?自我孤立又該如何區分?藝術創作不都是孤獨、自私的嗎?普遍大文豪所寫名著,明顯可見其創作都在表現自我,寫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但複雜的說,成為經典的創作實際上則考量了自我以外的他人、事物與環境的關係,是涵容了社會、自然等。一如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如克氏所言,覺察到我們自己的思維與情感的每一個活動時,心靈才是開放的、柔韌的,不受自我束縛的需求和追逐所束縛。(頁208難怪他說,心靈的枯萎來自於蒙蔽,因為貪取是為了渴求安全,置身於安全即無法敏感,是以造成了恐懼,獲得越多變越懼怕失去。

    我們必須無所適從,而後才能有所發現。發現是創造力的開始;如果沒有創造力,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有安寧和快樂。(頁212從藝文創作而言,我喜歡這句話,但同時也質疑這句話,沒有創造力對大說數人而言,為何會不安寧、不快樂?又說,創造力指的是處於一種真理得以存在的狀態中。當心終止它的活動,思維才會靜止,則創造便出現了。這一番說法,所指何事?克氏在這兩章中的論述,有許多名詞和概念十分模糊,亦缺乏實例,故在理解上令人難以掌握,需要共讀的大家參與討論交換意見。

    總體而言,我喜歡克里希那穆提在本書前六章中,對於生活和教育的意義、智慧、權威及世界和平的許多開示,他的論點實際觀來,不僅仍適用現在的地球環境,也可作為未來的警示,儘管他沒能提出具體確切的方法供後世實踐,但所激起的討論議題仍足以作為今日地球公民欲追求美好未來生活的省思經典。至於最後兩章,由於自己尚無法理解克氏所言,除文中缺乏實例佐證外,個人也難以憑經驗聯想去獲得支持,甚至覺得爭議頗多,是我較難苟同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