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諸己」―克里希那穆提〈第三章〉與〈第四章〉讀後感
97152504
教博三
李忠錫
克里希那穆提在〈第三章〉談論智力、權威與智慧,〈第四章〉談論教育與世界和平,綜而觀之,不正確的教育與正確的教育仍然是他的核心關懷。不正確的教育重視智力,服從權威,個人為了在權威掌控的世界體系中謀求一席之地,只好接受智力的訓練,學習技能,為權威所用;從而,不正確的教育將會導致分裂、矛盾、衝突與戰爭,如此,奢言世界和平。反之,正確的教育希望個人追求智慧,消弭戰爭,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其中,「我」與「他者」的關係是癥結所在。不正確的教育不是把人教育成沒有自我的奴隸,就是教育成極端自私的「獨我者」,而正確的教育怎讓人認識真正的自我,從而在「我」與「他人」之間取得平衡。
如此,「反求諸己」或許可以一言以蔽之克氏思想,而其中至少包涵兩層涵義:一個是「認識自己」,真正的知識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找。我與他人的互動,最後我仍然要回歸到自己身上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而人永恆之迷即是「自我」,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往何去?就這樣,在不斷地投身到世界並回歸到自身,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人不斷擴展自己的視域,從而認識自己,並在過程中實踐自己。
「反求諸己」的第二層涵義,就是對自我的要求,也可以視為倫理的實踐。「認識自己」若是認識「實然」的我,那麼「要求自己」就是實踐「應然」的我,因為實然的我一旦被認識,就有可能成為要實現的「應然」的我。
但有趣的是,「反求諸己」的過程不是積累,而是棄絕。這過程,人最終需要能夠辨別什麼是「我」,什麼是「非我」,要棄絕「非我」的障蔽,自我才不會被非我所累。老子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孔子也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又說「克己復禮之謂仁。」說的都是能在追尋自我,不斷放棄非我,逐漸覺醒的過程。
現代很多人沾沾自喜於自己的學識淵博,一開口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這時說話的究竟是他自己,還是觀念在說他呢?或許這是值得深思的。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說到底,還是「反求諸己」的功夫。
一旦認識真正的自我,恐懼也就煙消雲散。為什麼?恐懼源自於無知,尤其是對自我的無知容易造成錯誤的認識,從而害怕失去眼前擁有的一切。但就算失去一切,「我」還是在啊。為什麼害怕呢?就是無知於「自我」,因此「我」在亦不「在」。所以蘇格拉底被稱為智者,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常人則是無知於自己的無知,自以為知。
以上是我對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詮釋,不揣淺陋,班門弄斧,博諸君一笑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