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另類教育」發刊編言 by 馮朝霖教授


     追尋「另類」(alternative)出諸人性本質,是文明創造的活水源頭!

      釋迦牟尼佛將入「大般涅槃」,有一日在靈鷲山頂,對百萬人天及諸比丘宣說:我不久就要入涅槃了,諸位有何疑難,就請快點提問罷。大眾靜默無語。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以雙手捧千葉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花,舉過頭頂,奉獻佛陀,退後頂禮,並請示釋尊:「世尊成佛以來,五十年間,種種說法教示,化度了一切根機的各類眾生。如果尚有最上的大法未說,懇請世尊為我等及將來修菩薩行者,以及欲修佛道的凡夫眾生,敷演宣說。」說畢,大梵天王即將他自己身體化作莊嚴寶座,請如來坐。釋尊受此蓮花,坐此寶座,無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花,與會百萬人天及比丘眾,面面相覷,卻無以為對。唯有長老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正立,默然無語。釋尊便向大眾宣示:「這就是了。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若可說是佛教另類演化(禪宗)的起源,到了中國唐朝,一介樵夫的六祖惠能以一首偈語「菩提本非樹,明鏡意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開啟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漢傳佛教另類奇蹟。六祖的另類佛教創造了漢傳佛教文化的美學領導:直接了當、極簡生活、活潑智慧、素樸風格。

    漢傳佛教因為禪宗的另類而能永續發展禪宗成了漢傳佛教代表性的響亮品牌

    照見大千宇宙永恆普世本質是為哲學之另類;頓悟人性深處本具光明奧秘,是為宗教之另類;呈顯自然世界造化無邊莊嚴,是為藝術之另類;堅持人類社會差異公平正義,是為政治之另類。然而,何謂教育之另類?

    對二十紀發生在歐洲的教育改革(含另類學校興起)與美學之間的關聯,瑞士蘇黎世大學歐克斯下了這樣的斷語:改革教育學的顯著影響包含美學層面,缺乏美學的要素,人們就無法理解改革教育學的成就與意義Die öffentliche Wirksamkeit von Reformpädagogik hat eine ästhetische Seite, ohne die der Erfolg nicht erklärt werden kann.(Oelkers, 1996303)

     當代西方課程理論家艾斯納也表達了他所關注的教育文化(學校文化)的轉化,他的憧憬其實就是教育美學在教育文化上的開展與領導:

我正在討論的一種學校文化,其重視探索甚於發現、珍惜驚奇甚於控制、關懷特殊甚於標準、欣賞隱喻甚於文字。如此的教育文化將更多的焦點置於『形成』甚於『既成』、重視想像性的價值遠勝於事實性、賦於價值評估遠比測驗更多的優位、關懷旅程品質的教育意義甚於其達到目的的速度。我正在討論的乃是教育可能之、與學校應有之新視野願景。(Eisner, 2005213

    美學之「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維繫人性的自由,另類教育以教育美學為共同精神,以美學精神領導教育文化,是以,投入另類教育即是以美學領導文化!

    帶給生命希望的作為都具有美學的意義,希望因此即是教育美學的核心精神,這是另類教育對世界的真正貢獻,而俗語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在台灣的確不虛!

    根據媒體對嚴長壽專訪的報導,他正在台東進行一個美麗動人的教育計畫!嚴長壽說,台東沒有什麼名山大圳,卻多的是人生的「自在」,他在台東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起點,很多人跟嚴長壽一樣,把「台東」當成了再出發的起點。來看看這些留在台東,認真的把驛站當作新家,把自己變成「新台東人」,經營出非常奇特有趣的「後山生活」。……嚴長壽把幾十年的人脈,全部貢獻給了台東。雲門的創辦人林懷民、作家龍應台、陶傳正,都是「希望學堂」的志工。朱宗慶打擊樂團的何鴻棋,最近三天兩頭就往台東跑,他帶著一群原住民的小朋友打鼓,這群孩子根本沒學過五線譜,大師必須結合樂理,原住民傳唱的歌謠,才能抓住原住民的節奏,要幫這群後山的的孩子脫貧,這群隔代教養的孩子,走出生活劣勢。「希望學堂」,可能就是他們的希望…

    在「總裁獅子心」這本創銷書中,嚴長壽描寫他從外商小弟成為飯店總裁的過程,激勵了很多台灣人。而在他的新書「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很真誠地表達一個很重要的理念,一個人不必很有錢、不必有很高的學歷,一樣可以為台灣的社會奉獻心力。也許他沒說出這句話的反面真相,但的確,一個人很有錢、學歷嚇人、或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卻可能對社會沒什麼貢獻,甚至反而作出傷害社會的壞事

    「一個人不必很有錢、不必有很高的學歷,一樣可以為台灣的社會奉獻心力。」嚴長壽這段話猶如一個另類學校的「美學宣言」!


    從歷史的省思可以發現另類思維與民主發展息息相關,政治民主化仰賴教育的批判創新,教育人權與學習權的實現則有賴民主政治的保障,2005年在政治大學,「教育善求變異˙另類催促演化」作為「台灣另教育學會」(FAPA)成立的標竿信念,就是植基於以上的理解,教育的公辦民營其實只不過是「還教於民」的基本實踐。

    今日,全球化潮流下,標準、效率、成就、競爭力種種主流價值指標已經逐漸淹沒所有層面教育場域,宰制全盤教育實踐理性!教育與人性自由、文化創意、社會正義之間的倫理關係即便仍有關懷,但聲音顯然微弱,因此,台灣另類教育學會存在的任務,即志在為特殊與不同的教育理念爭取更多「發聲」機會;為已經存在的另類教育型態(含學校與非學校型態)提供更豐富的學理辯證空間;為尚未成立的另類教育形態爭取更合理的法制自由空間!

    「另類教育」期刊出刊有許多人的期許、祝福與協助,路雖艱辛,但只要真心誠意能為台灣、為世界創造更多「認識另類」、「包容差異」、「欣賞多元」的教育空間,一切都是美好與值得付出!

    追尋「另類」(alternative)出諸人性本質,是文明創造的活水源頭!即便另類之途往往孤獨寂寞,但美麗的事物不也往往如此?讓美國詩人佛洛斯特  (Robert Frost1874-1963)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帶給另類教育與另類教育期刊」另類而美麗的祝福

金色的樹林裡有兩條路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兩條路幾乎是一模一樣。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未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裡。

我將會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馮朝霖感恩  2010/08/08於指南山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