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複雜理論與教育哲學c1

複雜理論和教育哲學    98152504德義整理
摘要
這篇文章基本上是本論文集的導讀,作者除了提出幾個選文的概念判準外,也對各篇的論點輪廓,做了簡單的勾勒。但是編者保留了各篇作者對複雜性概念的理解與詮釋,並未在本論文集中對複雜性概念尋求一種統一的解釋。因為一方面編者認為抽離了各篇作者對複雜性的解釋,我們將無法深入地去理解文中的細節;另一方面編者認為綜合各作者對複雜性概念的解釋,更能增進讀者對於複雜性概念的認識,進一步地促進教育變革的可能性。
複雜性理論是一個跨領域、跨典範的理論
一、複雜理論跨越了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
二、跨越了突變理論catastrophe theory)及渾沌理論(chaos theory)。
複雜理論是一種生存的(survival),演化的(evolution),發展的(development),調節的(adaptation)的理論。
一、向上:自身與環境、組織、系統的自適應,自組織的(功能)機制。
二、向下:它是由大量的各組成分子在自由的意志下互動的(結構歷程)。
Keith Morrison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Theory
複雜概念:指向方法論的-個案研究、質性的、參與的;典範的-互動的、解釋的;理論的多元主義-多元觀點及合作的伙伴關係的形式。
知識立場:批判的實證主義-DewayHabermas,為開放、對立、關係、機制、創造辯護。
主要論點:闡明複雜性的本質、地位、方法、實用性、在教育哲學上的用途。
主要目的:指出教育工作者在以複雜理論作為典範時要注意它在教育、學習、教育研究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Mark MassonWhat Is Complexity TheoryAnd What Are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Change
主要工作:為複雜性畫出一個不需要依據對個別組成元素本質的理解及關於起源的知識的個別環境的複雜性尺度。
知識立場:從一個整體性的批判結合鎖進的概念及獨立的路徑,調節取向的內部群體動力學機制來描述突現現象的現象、實體和行為。
方法:從無脈絡化的普遍本質到一個持續脈絡化的複雜整體。包括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
主要觀點:教育體系的改變很少是因為單一因素所導致的結果,而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複雜理論引入教育就是希望在每一個可能性的水平上持續的介入,經由內部的動力學機制讓每一個學習都能自摧化地(autocatalytically)達到最優化或最滿意的程度。
Brent DaviesComplexity and EducationVital Simultaneities
主要工作:從複雜思想去梳理不同層次的同時性(Simultaneities)概念。
一、                主客體同時,亦即認識者與知識同時,教師的主觀解釋與課程的客觀知識同時,主體的知識與學習者同時。二、超越的現象學transphenomenality),三、超越學科的疆界(transdisciplinarity)四、散落的(interdiscursivity)五、描述的和實踐的洞察力(descriptive and pragmatic insights)六、再現的和顯現的(representation and presentation)七、影響和效果(affect and effect)八、教育和研究(education and research
Michel Alhadeff-JonesThree Generation of complexity Theory
主要工作:以義源學的歷史考察、從知識論和社會文化面向去追蹤複雜性的概念系譜。
三個系譜:一、信息理論、機器人和神經網絡、控制論、運籌學。二、電腦和工程學、管理科學和製造信息、系統科學、自組織、非線性動力學(耗散結構、突變理論、渾沌理論、拓樸學)、生物演化論。三、複雜適應系統、複雜性知識
複雜理論和教育哲學
Inna SemetskyOn the Creative Logic of Education
主要工作:從複雜科學來重讀杜威的作品,發現杜威的思想和複雜思想之間有極為深度的連結。
研究發現:那些被杜威看成是習慣的學習和轉化的問題實際上即是非線性動力學的元素在促成,而成長和互動則是一種自組織機制。
Mark OlssenFoucault as Complexity Theorist.         
主要工作:從海德格的籌劃概念去探討傅科對尼采系譜學的創造與複雜理論的關係。
研究發現:傅科之所以拒絕結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由於他採取激進的形而上學態度。全部或整體的意義是在一個開放的,無邊界的系統裡經由交互連結及可能的演化定義出來的。
複雜思想與傅科從簡單到複雜的多形態相互關係的觀點相互回應。他的自組織概念裡的時間觀念是不可逆的,具有不確定的、不可預測的、非決定的、開放的特徵。經由複雜性思維,決定論與創造,社會結構與個人的獨特性之間的張力可以被克服。
複雜理論和教育研究
Jay Lemark & Nora SabelliComplexity Theory for Educational Change
主要工作:專注在複雜理論對於教育改變的關鍵問題,該用什麼樣的複雜性概念、結構歷程及動力學機制去分析教育變革。
方法:從近二十年來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組織理論等學科在複雜理論方面的文獻探討去尋繹。
概念框架:量化技術、質性分析、多尺度多層級的組織、突現的型式、基本機制的模型、動力引子及阻尼(repellors)、信息流及其限制、系統環境的互動、發展的軌跡、選擇的齒輪、適應的情況(fitness landscape)、時間跨度的互動、自組織的序參量、模態邏輯(simulation)。
教育上的應用:教室裡的方案課程與教學並非單獨的介入,也涉及到教師的發展、父母的期望、學校的資源、績效的責任、其他層次的相關介入。在教學理念上遠離輸入與輸出的黑箱模式,遠離單一的介入及簡單地解決問題,改以實際相關事物的交互連結、實踐,事件是跨層級組織的事件,有它的系統限制,必須經由增強脈絡(contexts)及其資源(resources),才能獲得同時性的改變(coordinates changes)。
James HornHuman Research and Complex Theory
主旨:在信息溝通的基本要項上去運用複雜科學的語言、概念、原理來理解和解釋人文社會領域中突現、實體和系統變遷的現象以補救量化研究在質性方面的不足。
在教育上的應用(限制):引用Murray Gell-Mann的話說,複雜性必須聚焦在「自然狀態」(coarse-grains)去描述和解釋系統是如何在「內部」(intra-)「交互」(inter-)行動的機制中進行自組織的。但是當它被借用到教育研究領域上就必須以教育的標準曲目將複雜現象簡化壓縮(encapsulated)成抽象的、化約的統計學系譜(statistical generalisation)才能成為可以操作的工具。Horn提醒我們必須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才能使系統的自組織增強體質,也才能讓系統持存(generate and sustain)。
         (可能性):Horn引用Ralph Stacey的三個重要的控制參數:「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充分的連結」(richness connectivity)、「對立的層次」(lever of diversity)經由極為困難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可以說服的指引,並以此來增強理論的體質。
Daunting indeed:非線性的系統不允許壓縮data,研究者不能以主體的方式來研究,必須以參與分享的方式來研究、反思、溝通、再思考。
Sensitive learning ecology:教室中沒有一件事情是小事情。
Mike RadfordComplexity and Truth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知識立場:Radford對於複雜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不像Horn那麼樂觀。他認為我們如果依據複雜理論關於實在的描述及關於真理的命題來支持一個非線性的動力學系統,我們可能會被證據或開放的解釋所決定,而去從事整體的連結的分析.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到確定性是極薄弱的,控制只是一種幻覺。我們的描述和解釋只有在一定的範圍中才有可能。而教育行動卻是只能在持續變化的不完整的情境中去逼近生存與控制。
主要觀點:複雜理論易於讓我們盡力地去注意各種解釋之間的關係,以及複雜的社會技藝在教育上可能控制的程度。研究不能在簡單明晰的線形裡去解釋證據、實踐及政策的關係。教育工作就像藝術工作,富有各種可能的解釋,研究者的角色只是以暫時的身份去批判性地分析各種詮釋而已。教育是否能夠成功是無法預測的,因為有著太多的變數,各種變數的起源很難去認識,我們很難線性地去判斷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
Tamsin HaggisKnowledge Must Be Complextual
主要工作:運用複雜性理論去草描更支持質性研究的概念框架。
主要觀點:認為知識論的問題就是關於差異、脈絡、時間歷程、多元的因果關係、特殊的境遇之間的概念性問題。焦點放在互動而非靜態的範疇。互動是受起始狀態及時間歷程所決定的,但是我們通常對起始狀態不太清楚。事情總是在系統內部與外部的多因果之間突現,突現並非神秘的,它是系統的自然與社會方面的成份所構成的。沒有單一的因果,也沒有中心的深度的基因型的因果關係。
         認為開放的動力學機制是交織在每一個組成份子之間的。而且自身維持某種融貫。允許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並且提供對差異、個別、特殊的理性調查。
Lesley KuhnComplex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要工作:1、回到教育研究這件事情本身(per se),進行批判地反思,引進複雜性理論重新審視教育研究。2、提醒研究者要警覺複雜性並非天經地義的(ethical intent),在引用複雜性理論時,不要忘了教育研究的規範性要求,對複雜性加以批判性的引進。
主要觀點:人類文化的設置、生產、建構都是複雜的、動態的,個別存在的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及個別組織的班級、學校、大學、教育協會以及教育研究都是在多維度的、非線性的、遠平衡態的、不可預測的情況下交互連結的,我們不能從單一的層次來化約其他層次的項目。
         複雜性並非要逼近數學或科學的想像,而是親近於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藝術、關連著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後結構主義的、批判視角的,提供對複雜性概念的調節、平衡與超越的洞視,從這個視角來看,複雜性便成為多餘的了。
複雜理論和課程
William DollsComplexity and the Culture of Curriculum
主要工作:一方面回顧課程設計的歷史(從16世紀到20世紀),一方面引進渾沌理論與複雜科學的訴求來發展一種新的課程設計理論。
主要觀點:認為以往課程設計都是Tylers課程設計基本法則的後設敘述(metanarative)其方法就是從目標開始到測驗評量結束。
          發展一種開放的、動力學的、關係的、創造的、系統取向的課程與教學理論。課程設計是跨越思想工序的(cross fertilization, pollination, catalyzation of ideas.),因為學習不是從專家到新手這種線性的傳輸,而是經由系統或網絡,在連續的互動過程中突現的。
Deborah Osberg & Gert Biesta & Paul GilliersFrom Representation to Emergence
主要工作:引用複雜性的理論從知識論去解構學校教育既有的知識體系。
主要觀點:representational(表徵)epistemologyspatial(場有)epistemology
         認為課程設計的思想是from questions about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owards questions about engagement and response.
主要概念:time, reality, knowledge, relationship, deconstruction, alternative, emergence, dynamic, creative, self-renewing, transactional realism, temporal understanding.
Dennis Sumara & Rebecca Luce-Kapler & Tammy IftodyEducating Consciousness through Literary Experiences
主要觀點:1human consciousness as an embodied experience that emerges from a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the bi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2human beings develop self-awareness of their own minds is by becoming aware of other minds.
          3consciousness i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an emergent property of an information-seeking human biology in complicity with complex of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emerges from the complex nested intertwinings of memory, imagination, and sensation
          4two literary textsprint-based and one electronic
結論
1、complexity theory offers in my view the most cog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and its theories of critical mass phase transition, emergence and auto-catalysis offer most insightful perspective on question as difficult as those to do with the origins of life and of consciousnes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specises.
2、教室裡所突現的現象是更大尺度的系統無數因素所輻軸而成的。
3、從教育哲學的研究和實踐的立場來看,我們不能像社會科學理解和解釋現象、實體、變遷的信息溝通,反饋,調節,自組織,演化諸現象那樣,僅僅將複雜性理論當作一種詮釋的典範。而是必須同時將各學科、各論述邀請進來,共同來解釋那在非線性的、非決定論的、多因素的,交互互動的,超越現象的、開放的、整體動力的、連結的過程特徵作一種暫時性的描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