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將讀克氏文章的心得與新課綱的補充心得一起有感而發 by政哲

 克里希那穆提與「複雜科學」角度看台灣教育與新課綱思維   政哲
一、「育才」不適,「維生」日難:
    七成新鮮人未就業,七成企業招不到人(2010.09.15奇摩新聞)!台灣教育雖曰關注「維生」,然其引進外部新知識,或自發性開創前瞻知識能力的緩慢,師資的僵化,又泰半沿襲舊的知識系統與方法進行教育,致使企業找不到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實是教育體制結構失能,無法應付社會快速變遷下的人才養成需求的一個重大警訊。台灣賴以為傲,菁英升學主義的「維生」導向教育,其實也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境地了!
      
二、後全球化的超倍速學習與創造時代,端賴『整體』與『本質』力的開發:
 全球後發展至今,競爭激化,維生不易。你有進步,別人若比你更進步,你的進步就失去價值;你有創意,別人比你更有創意,你的創意也無意義。因此,造就一個學習速度快、效率高、創造力好的教育功能,才能創造具有豐富且多元的優秀人力資源,才能維持良好的國家競爭力。
 然而,台灣目前仍是數十年前的精英升學主義掛帥,上學的時間也比先進國家多了數倍,所造就的僅是少數精英份子在國際比賽的光芒,對於大多數的學子又是如何?前述第一項的統計結果已然皆曉。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已有涯逐無涯,殆矣!」當前的教育,正是執行「有涯逐無涯」的學習的最佳典範! 詩云: 「讀書二十年,冀求好職缺,不敵上GOOGLE,一秒知萬言。青春白消逝,徒成啃老族;誰憐新鮮人,這般豈我願?」
 西方學術思維,追逐的是部分、細節,或曰專業;東方的思想,則言本質、本體、生命、通達。西方的「專家」思維與對策思考模式,常建基於某場域某學者的某觀點的某一想法(理論或倡導);東方的「達人」思維與對策思考模式,則植根於個人生活經驗的歸納與用心體驗的萃思,不求普遍於世間,維盼立效於當前(至少心理上是)。然則以鄙人之經驗,專業知識的企求,本質上言其實是拋棄自身心智開發昇華之機,向外進行趨炎附勢(學術霸權或知識信仰)的歷程,自家寶藏不顧,空覓無上知解,入海算沙徒自困的情況;而「達人」的成就之途,信己之力有志竟成,在不斷的自我摸索、行動、省思與改變中,成就了其所處領域的新成就,甚至是新專業!綜觀社會上知名的成就事蹟,如比爾蓋茲(大學休學)、郭台銘(高工學歷)、王永慶(國小學歷)、賈伯斯(大學休學)等人的成就經歷,不但不是由專業知識的獲取、應用而導致成功,有些反而是放棄了既有知識觀念的障礙,由自身的體驗與努力出發,才造就了傲人的成就!美國前500大企業執行長,也只有10%是從長春藤名校出來的,這樣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所努力壓迫學生服從我們的這一套知識菁英升學模式,只是要窮盡心力追逐10%的成功可能性?但另外的90%,我們又努力了多少?還是殘害了多少?
上述的例子,旨在強調既有知識系統的專家學習模式,與個人心智開發改變的本質演進模式的差異,而不是闡明財富的價值與追求。個人的學習,唯有透過心智運作本質的改變,才有可能和其他教育工廠出品的人腦有別,也才有不拘於一格所限的創造能力,查覺了自身心智運作模式的謬誤,並在心智運作模式上作了本質上的改變,等他面臨到生活的種種情境,或是學習上的各種陷阱,他便能擁有更為宏觀(不受侷限)、更具洞見(視野擴大而清楚多面向成因)、更有創意(掌握大部分的因果脈絡,自能與眾不同)、更具決策力(清楚知悉有效的解決策略與路徑),統而言之,這樣的學習認知模式即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謂的「智慧」,從不同的角度上看,也可稱為「整體」、「自由」 、「創造」。
重點是,這樣的人本思維(非由外塑的人性本能) ,的而且確,是從本質上能力的開發(心智運作模式的效能性與超脫性),是一種合於人性創造本質,也是一種高倍數效能的學習,更能積極主動、融入貫通於生活經驗,自發創造與解決問題的根本能力。

三、教改的「部分」理念指導無法化為教育「整體」的管理與實踐:
       教改的政策方針的制定,多是由教育專家的心理學理論、或最新思潮觀點為原點開始建立的,理想性頗高。然而因為眾多的「部分」觀點,無法架構出真正的「整體」,專家的化約式心智習於專精一隅而下判斷,而無意含融正反多種變因,統觀權衡諸種變因,所以容易陷入學習理論的盲點思考問題而不自知。但或許問題並不是單方面規究於學習理論的錯,而是專家本身的心智被困於理論的崇拜,忽略現實情境的變化因素,成為「心役於物」而無法達到「心能役物」。缺乏整體的心智,任何的思考、理解、對策、推斷等等,自然是偏狹的,又如何能寄望他們能有效對應教育體制改革的這項大工程?專家的學歷與學術地位的名銜,無形中助長了對自己一路上投身學術理論研究的信心,對教育政策的思考,亦難免有「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學術霸權心態,這讓教育政策的制定,明顯多根據專家的理論理想,而非基層所見與所反映的教育困境對策。因此,以部分的概念思考,對於教育的整體作思維,則基層教育的舊問題不但未能解決,反而還衍生出了新的問題。
       教育政策的制定,理想性、觀念性與書面計畫要多完美就有多完每,但在實踐的路途上又如何呢?教育主管一味的要求看「成果」,但在每次洋洋灑灑、繽紛亮麗的成果發表後,未何仍是到了如今這般的教改窘境?可見這樣的管理模式頗有問題,並無法真正在體制內建構能解決問題的組織機能。歸納其因: 主事者對於基層運作困境的不了解、學校組織的運作鬆散、有效管理學方法不懂應用、資源與人力配置的不當、缺乏常態性的回饋檢討與修正機制……等等,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不深入去完整的了解教育運作的「整體」,便妄圖由單一角度的因素切入改變,期能得到改變整體效果的思維模式,便是教改無效的重要關鍵,也因此常會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心無力可回天」的泥淖中。
       在此,我想提出一個反思: 課綱的「能力本位」取向或是「非能力本位」取向,會不會是一個假命題?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教育政策的決策與由上而下的執行力(態度與效能)?以及由學生主體所接受到的「整體」環境影響,與學習輔助,才是教育的核心?故此,最需要教改的或許不是前線的學生與教師,而是推動教改的核心份子?當這些核心份子能掌握了教育體制運作的整體,深入的體認了解教育流程的重要部分,經由探究有效應用策略的實驗與推展,並確實授權與協助基層的推動與修正,在各個單位進行了基本項目的執行、修正與檢討的歷程,教改的實務困境或當能解決泰半。此是就複雜科學導入教育的管理層面作思考。
       舉個迷思n年的實例來談:專家說「能力分班」會給孩子貼上標籤,流下孩子一輩子心中的陰影,所以要進行常態編班,最後發展出s型的編班策略。優秀成績的學生需搭配成績差的學生,成績普通的則和成績普通的學生分配在一起,依此原則分拆組合而成的新班,則又兼具有從最優到最差的學生,為一合理且公平的編班方式。如此的方式亦已行之有年,鮮有爭議。
       線性思考的人,會探討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的學理依據維合?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何者才是公理?如何才能屏除對弱勢成績者的鄙視與標籤?……這樣的方式去思維。但是,換個角度想,從教師的教學效能上思考,一個班級分出了各種不同級別的學習能力,教學上的設計到底該以何為重心?最後,讓優秀學生枯坐,讓弱勢學生「鴨子聽雷」,或許便是唯一最佳的選擇吧!家長的立場,希望孩子能學得好,成績進步,而且不要受到壞學生的帶壞,故贊同能力分班者所在多有……
       其實,這些都是缺乏『整體』思考能力所導致的教育衍生問題。不論能力分班或是常態編班,這基本上都基於背後的一個思考框架造成的假命題:學習評量就是要看成績! 既然學者專家都認為以成績取向來看學生的學習是不對的,那他們為何又要記錄期中考期末考成績?然後依照這些成績評定學生的優劣?等到成績名次的傷害(少數歡樂多數愁)已然造成,又再美其名說「常態編班」合乎公平,結果又讓原先成績落後的學生,持續不斷作為各個班級成績墊底的考試祭品,任何一次的重新編班,你們都是該被設定為不同的各班級裡墊底的一批人!在班級間雖沒有所謂的能力分班的標籤,但是在班級內你確是永遠逃不脫的弱勢標籤!
       有智慧的人如何看待這事? 現於這問題框架的本源,乃是背後以分數成績作為評量方式的執念所衍生的問題,如果不以分數來登記學習成績,而是以「合格-不合格」「通過-未通過」「文字描述」「等第」等方式,不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嗎?編班又何必以成績分數為思考的依歸?若從班級經營管理的取向,我們其實可以依照學生的合群特性來編班;從技能才藝的學習類別看,也可以依照個人性向來分組學習;從知識科目的理解學習,亦可以由不同專長興趣來配對……又何必杞人憂天,自限框架之內又要拉人下海呢?政策制定者宜三思而行啊!
       呼應先前所言的彈性與應變、演化機制,在此編班原則上就應該授權各級學校的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權利,並擔當學生學習前後效能的責任,不斷發展各校適宜的編班分組或選修模式,定期評估學習的效果作為改進,不是很簡單的事嗎?可怕的是偏狹思考的結果又訴諸命令、法令,造成無彈性應變的死政策,掐住很想改善錯誤政策的教師或學校,被異議家長持著條文當令箭,障礙教改的推進……

四、教育體制需由僵化修成自我演化的機制,而上位領導者居先導地位:
        全球化之後,人類社會的各種變化不僅是日新月異,更可說是如同幾何級數般的飆速,新訊息的傳播與交流、知識新概念的推出、產品服務的創新模式、……,等等,可說是人類文明競賽的最激化階段。
       然而教育體制對社會變遷的覺受與應變,竟然與企業界所感受的變遷速度迥異: 企業界必須走在社會的前面,才能保有其競爭力。傳統教育界「以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已逐漸被社會大眾所詬病,但是整個社會的升學主義、教育圈的年資倫理、學術界的派系傳承、學校的行政文化等等,無一不蘊含著舊勢力傳統的因循力量。基層教育自發性的教改嘗試,並沒有受到明顯的鼓勵。雖然近幾年來針對學校的創意教學或創新領導,設有鼓勵的機制,但其創意的方式,多在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不一定是引導初學生創意的教學。
        無論如何,教育體制的改革創新已是迫在眉睫,過往的教改失敗經驗,也顯示出依賴既有心理學理念推動教育,已是大大的不足與局限。跳脫偏狹的學派觀點,進行跨領域的思考整合、全觀性的掌握教學整體的變化,以進行問題的迎刃而解思考,這是改變僵化決策模式與執行系統的第一步,而這一步,需要有勇氣和智慧的教育體制領導者率先跨出!改變自己成為整體、自由、有智慧、有創造力的人,後續的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實現。果如此,教育體制(包含課綱)的彈性、開放、統整、多元、創新……等「系統自我演化」的功能,則可以被期待,台灣教育也能從此紮根,不依附破碎的理論觀念、扣緊社會變遷的因素,發揮應變與引領的功能,展現隨順時代甚至是創造新世局的能力。

五、複雜科學的實踐哲學與理論:
    複雜科學我不是很熟,但直覺上似乎是傳統化約思維的反向思潮;這其實是與近代物理由可測粒子邁向不可測非粒子性的脈絡相似;或者是心理學邁向超心理學的途徑相仿。無論如何,跨領域的視野、多變素的容攝、系統化的理論模式,似乎是各種學門所要試著走的一個新方向。但我認為重要的不是理論的多麼圓滿包容,而是實踐應用的價值性與可行性,是以:教育管理學、東方創造力、生活實用哲學、體-用可逆研究法等,是我喜歡著墨研究與發展的領域。對於複雜科學和克里希納穆提的思想而言,如何實踐運作使心智運作能契會才是真實。故此不妨野人獻曝一番,將個人對於克氏所言「整體」『智慧』「自由」「創造性」得作法原理依不同科學語言的詮釋,陳述出來,供大家參考,詞鄙勿怪。
請參酌拙著惠能頓教禪之創造觀第四章第一節:
1.心智運作系統-座標維度時空背景
2.心智系統開發模型-大器論
3.心智運作管理學-立體心智圖論
4.心智運作的生理學-神經元網絡與凋亡(標準化+非標準)、全腦創造模式(邏輯+非邏輯)
5.心智系統進化的物理學理論-多維宇宙投影與全像攝影的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