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人生、教育、學習 ─ 重點概念與省思 by 政哲

壹、摘要:
第一章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將教育的目的,從技術性、機械性、效率化、模式化的工業生產模式,提昇到了人性、智慧、自由、愛…..等,屬於人類根本性的瞭解、洞察、創造、圓融的境地。
總觀克氏之論,確然嶄露其全人的價值觀,與無拘一格的宏觀視野、超脫既有模式框架的深邃智慧。既不從心理學家的學派觀點視野而建構,更不由其他宗教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單向度概念來建立,從文章當中,可見到克氏的跨領域視野廣度、全人生體驗深度、及由根本的智慧開創未來的宏觀高度,使讀者讀來毫無艱深學術概念名詞的錯綜隔閡之感,反倒有醍醐灌頂般的一股股清流醒腦之受,頗令人茅塞頓開。

第二章 正確的教育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在聚集知識與發展能力:一種機械式、貧乏的例行公事,過度鑽研入個別層面的知識技術、效率功能,而不著重瞭解當下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整體、生活的體驗,使人類的發展陷入一種混亂、矛盾、迷惑、衝突的惡性循環中,遠離了人類心目中設想的和平、繁榮、進步。
教育心理學家,每必稱「理論」、「文獻」根據的思考模式,有如一種高貴的框架,或是佔得地位的權威者,對著活生生且又豐富多元的學生,進行思想的箝制,與心智的羈綁。理論家與專家一樣,對整體漠不關心,關心的是某一部份的邏輯推導驗證,心中乾枯無情,忽視了愛心、感性、直覺、想像、智慧等,於是創造出很多政治家、政治理論,心理學家、心理理論,但是政治、教育、人心……等,卻反而愈見迷離、忙亂了。正確的教育應當是鼓勵孩子瞭解自己和他人、他事物、大自然的關係,遠離一切的教條窠臼、儀式崇拜、思考框架等,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保持著不受限的心靈,發揮純然的洞察力,與無可限量的創造力。但這一切還需教育者的先行改變才行。只有教育者自己先行「自由」與「完整」,學生才能「自由」與「完整」,人類社會才能逐步的邁向「自由」與「完整」。

貳、現狀省思
    一、目前台灣教育的體制運作,不僅充分展現傳達上位者意識形態的作用,更將知識、技術層面的訓練,由過去與現在建構而成的思考框架,遵奉為教育體制內最重大的任務(升學體制)。
二、雖然,大眾皆有意識到,現行教育體制的缺憾與失能,也都期盼改革,給予孩子一個快樂成長、有效學習、全人面向的教育。但是,實際上因無教育政策制定的責任機制,與教育問題的認識過於專家化、零碎化、紛歧化(學派觀點多元而無法整合),致使教育決策無法對整體性教育問題瞭解、掌握與對策。所以,「當局教改十多年,學生受苦不敢言,教師有心想改變,環境壓逼在當前!」
三、國中開始的填鴨生活,每日早上6點出門,晚上9時回家,所花的學習時間事先進國家的好幾倍!然而卻也造就不出幾位國際知名的學者,有名的思想家,諾貝爾獎得主….!可見得現行教育體制的教學效率之差,令人不敢恭維!舉一例言,由小學到大學的英文課程,學了十幾年,有的還補習花了很多錢,奈何卻仍無法順利與外國人對話者比比皆是。而少數的精英,在世界性的比賽嶄露頭角,其家庭教育的功勞或許才是成功的主因。
四、以上所言似乎無根無據,沒有舉出實際統計數字為憑或是理論的依據,研究的引用,貌似不實的指控?然而,教育改革的政策規劃、常態編班、師資多元、九年一貫、回歸主流、……等教育重大政策的制定,又是否有過理論的依據、實驗的數據?即使這些政策提出有其參考的根據,但從目前的教育改革實施狀況,或許大部分人的意見是否定這些理論或依據的價值吧!這是身為教育研究者該當注意與深入了解的事情!知識的系統化、類別化與傳達的方式,是研究分析的方便模式,卻不必然是有效理解與吸收的學習方式,在僵化不知變通的標準答案升學製程當中,學校工廠所產出的學生成品,不僅缺乏獨特性、創意性,甚至在學歷精英主義的徵才品管中,良率也將降低,或許對整個社會而言,學校工廠所生產的新鮮人,每年的不良品要多於良品呢!
五、克氏所言,當我們反抗既有正式模式的缺點,而想出辦法想要改良時,又陷入了另一個「正式」思維的陷阱。這樣的狗咬尾巴,不正是點名了心理學家,百多年來所玩的把戲嗎?因為自然科學的日新月異,相對激起心理學家的人性仿效實驗,由巴夫洛夫的實驗奠立了行為學派心理學的「信仰」基礎,但卻其實是人性分割與非整體的片面觀思維的開始……。其後,發現行為學派的缺點,而另立不同觀點的格思塔學派,強調早期經驗影響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大腦生理學、訊息處理學……等等,無一不是以單一向度思考,而欲含括教育過程的整體,將整體而多元的人化約為一個因素的控制,並據此發展出各種似有介事的統計、調查、研究結果……等。多少的學術研究者,受到學術訓練模式的制約,至今仍然習慣據於一方,不肯也不感回到整體的人性來看問題?

參、超越思維
    一、克氏所言重點,不論是以「智慧」、心靈的「自由」、純然的「洞察」、人的「完整性」、「自我認識」與存在……等不同的說法,在在是指向於心靈的解脫束縛、超越框架限制,由部份趨向整體,從障礙變成洞察的智慧,這是一種「空性」的思想。對照於「學習」的概念而言(將外在的知識概念等強加在自心的思考方式),兩者猶如作用與反作用力。此一方向的釐清,是屬於教育本質上的問題,也是西方教育思潮與東方的截然不同處。東方的本體論思想,洽是由空、無、離、捨等心智修煉,讓心智擺脫種種人為造做的障礙,而回歸到本源、本體、自性、佛性、真如的道路。
    二、其實,不僅克氏所言,教育者教予孩子施以既有概念的傳達,只要是透過語言文字的應用溝通,它就容易產生障礙的效果。但是錯誤並不是在語言文字的本身(本就為指向性、局限性),而是接受訊息的人本身是否明瞭語言文字傳達的背後真義,不被語言文字的表象所現。
    三、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畢竟是一度空間的線性思維,又怎能攝受含容這繽紛多元的世間萬象呢?禪宗祖師說「是心礙境,非境礙心」,當我們的心智運作,能洞察命題背後的假立,明辨各種理論言說的侷限,體察真實物件的因緣變化,活用所知見聞隨緣而解,應境遷化,那便能有自在無礙、通達一切之能,又何庸摒事以存理,避境以安心呢?許多教育的問題,其實不是正反向思維就能解決的問題,在複雜的實相中,解析因緣的構件,施以庖丁解牛般的迎刃而解,或許才可以解決根本的問題。以心理學的某一種觀點來思維,因為偏執部分而失去整體性,所以容易發生一種現象,也就是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更生出其他問題。是以,身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或是師資培育體系的教師,更應該率先養成整體觀的智慧洞察,超越既有框架局限的思維態度,才能引領教育走出當前的困境。
   四、目前教育體制的最大問題,在於陳意過高的理想與困窘無力的基層管理,各行其是,難以媒合,致使教育失能,問題叢生:回歸主流的理想頗高,但特殊個案所需的大量指導與關懷,則因基層教師的時間不足而失去更多進步的可能;零體罰的國家形象很美,尊重學生人權的概念亦很崇高,但學生尚未塑造良善行為習慣前,便鼓勵其表達自我,爭取權利,忽視集體社會規範,以致容易演變成學生偏差行為的溫床,造成社會是無法無天的錯解;家長教育參與權的膨脹,亦使得教師成為服務業,對學生的管教噤若寒蟬,學校要求教師迎合家長的口味與需求,喪失了教師傳道解惑,雕塑人格之能,淪為知識傳播的教書匠。這些現象所舉或許不是代表全部的教育現狀,但卻是時有所聞的部分事實,也是不正視與面對解決的問題。
    五、克氏對教育的價值觀念,由應用技法的概念提升到本質能力的本體論心法,從外在填塞的知識框架學習轉變到內在局限狀況的自由化、通達化、明晰化,確實是一種嶄新而有意義的教育新方向。但是,過於強調空無自由的概念,其實亦容易落入二元對立思考的模式窠臼,而變成空中樓閣般的難以建基。比較理想的方式,倒不如火裡栽蓮,既入世又出世,地獄天宮俱為淨土,成法破法皆明涅槃,……能即能離,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如此方是「不二之法」,亦即超越二元對立的整體圓融之境。說起來抽象,簡明言之,即是繼續學習,但卻需深明各種學習背後的道理與限制,並不斷通達各領域,超越其所限,在心智上拓展全方位的無限,對於普世大眾而言,方具有現實的可行性與無限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