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第七章 性與婚姻 by yu
Krishnamurti認為性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個混亂和衝突的問題?為何它成了我們生活上的一項主宰力量?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創造力。由於我們沒有創造力,因此我們僅存的唯一創造方式,便是性。性是屬於心智的,而屬於心智的事物必須得到滿足實現,否則便有挫折。在我們每日的思維和行動中,我們內心深處並不曾解脫。我們受到四面八方的圍困,性自然成為我們唯一的發洩之途,成為我們一再追逐的經驗,因為性能在剎那間給予我們那忘我的快樂狀態。構成問題的,並不是性,而是想要重複快樂狀態、想要獲取性或任何其它的歡樂,並使其持久不逝的那種慾望。(p.194---95)。Krishnamurti 指出我們缺乏創造力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整個社會與道德的文化以及我們的教育方法均是以智力的發展為基礎。我們從來不曾體驗到一種創造性的存在狀態,我們的思想、生活是膚淺空洞的,在感情上是貧乏,在社會上、政治上、經濟上受到操控,我們沒有生命活力。
延伸思考: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的教育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尤其美育更是涵養學生創造力的沃土,但在今日智育掛帥,考試為先,教師除了趕進度、批作業,最關心的則是學生的智育表現,真如Krishnamurti所言我們整個社會與道德的文化以及我們的教育方法均是以智力的發展為基礎,在這不健全的教育環境下所教育出的學生是缺乏生活創意、缺乏獨立思考、更遑論具有批判思考,在偏差扭曲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創造力是無從產出的,更奢談生命的活力,如何解脫性所帶給我們的困擾和混亂?我想唯有先解構傳統以智育為主的教育內容,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重視學習的樂趣,超越分數的迷失,讓學生不再成為考試的工具,重新思考檢驗社會的價值,回到人的主體性思維,或許可以讓學生體驗或接近Krishnamurti所指的「創造性的存在狀態」。台灣的教育需要解放單一性和習慣性的思維,我們看芬蘭的教育創新,早已擺脫考試分數的宰制,我們應該深切思考,加速喚醒師生的主體自我意識,開創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Krishnamurti在本章後半段指出恐懼是創造生活的障礙之一,,我們深受世俗道德的束縛,對生活的深刻意義無所覺察,恐懼阻礙了創造的生活,唯有心靈不陷於慾望以及慾望的滿足中,創造的狀態才能存在。我們太強調感官價值,因而感官的刺激成為生活的困擾,凡此種種問題Krishnamurti說是因為我們沒有愛,家庭一旦被用作自我延續的手段,則成為個人及社會衝突的來源。
延伸思考:「愛的教育」是當今教育者所朗朗上口的,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經常自認為對孩子施予的是愛的教育,但我們讀了Krishnamurti的見解,要拆解我們自以為是的愛,是否有如Krishnamurti所說的愛,我們身為教育者對愛真是有太多的隔閡與誤解,在中國社會傳統價值觀下,我們應該勇於批判習以為常的僵化單一思維,而激發出正確的「革命性思維」回到真正教育的原點。
第八章 藝術、美與創造
Krishnamurti認為正確的教育應該幫助個人面對他的問題,而非崇尚那些逃避的方法,它應該幫助個人去了解衝突,剷除衝突,唯有如此,創造的狀態才能出現。我們要覺悟出生活的意義,否則他的能力或天賦會用來強調自我與其慾望,如此便促使一個人孤立,以自我為中心。
延伸思考一:我們活在慾望之中,受其支配,而不自知。各種慾望讓我們為它疲於奔命,貪取名利、渴求安全的慾望製造了生活恐懼,我們不斷尋求感官刺激,對於美的愛卻無法取得,無法發現生活之美,因而缺乏創造力,我們忙於種種追逐與歡樂,而沒有時間沈默下來,去靜觀大自然的飛鳥或行雲,忽視了大自然中的美。Krishnamurti的藝術觀是植基於個人創造力與對美的感受,與吾人所認知的藝術是大異其趣,世俗的藝術參雜太多個人的名利慾望,無法產生真正創造的生活,美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創造力的培養在哲人Krishnamurti心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唯有接受正確的教育,才有助於個人創造力的產生。政府近年來發表「創造力白皮書」鼓勵國人創造力的發展,但少有對創造力生發的環境加以探究,在當今教育環境之下,就Krishnamurti所提出的創造力概念,要培養個人創造力那是緣木求魚?!唯有教育者先釐清自我的種種迷失,讓自我心靈開放,不受種種追逐所束縛,對美醜有敏銳的感覺,不沈溺於金錢、權力和財物之中,才有可能教育我們的孩子免於沈溺於感官的刺激,而與美的生活漸行漸遠。
延伸思考二:個人讀完Krishnamurti的人生、教育、學習,深感其教育思想的高遠,與當今的倫理教育理論更注重心靈的層面,提供我們更深一層的思考,當今的每一位老師都知道,考試分數已被準確的計算來衡量價值,傅柯(Paul Michel Foucault)曾說:人變成了「可以用數字計算的人」。這是當今科技時代的困境,學生、家長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要如何破解?Krishnamurti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其只是告訴我們:何為正確的教育,正確的教育從真正的教育者為始,為出發,沒有真正的教育者,哪來正確的教育?當今全球化、科技化衝擊教育場域,更增添教育實踐艱鉅的挑戰,看來一切一切教育問題的根源來自於人心的貪婪,急功近利,心靈教育、倫理教育、情感教育已讓位給知識的傳授,對於教育場域中的個人利益與權力的適切性與合理性需要批判性地檢證、確認與重建,當今另類教育不容否認的較接近Krishnamurti的想法,也在世界各地包括台灣本土有著「正確教育」的實踐經驗,多元、自由的教育實踐有了一線曙光,期待台灣本土有更多「真正的教育者」,至少教育者(父母、老師們)能具備接受新思維的能力,由自己做起,走出教育的迷失,或許可以改變當今已被扭曲的教育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