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哲學組)研究心得報告
課程名稱:教育哲學專題研究 指導教授:馮朝霖教授
學 生:姚德義 學 號:98152504
報告日期:12.10.2010
閱讀文本:Krishnamurti : Edu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c7,c8)
…………………………………………………………………………………………
摘要
一、 教育的任務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教育的另一個任務是製造新的價值。明白了世界騷亂原因的教育者,應該自問如何喚醒學生的智慧,幫助新生的一代不再製造衝突和災難。
二、 教育的意義和目的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因為整個生活是匯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衝突和混亂是由於我們和她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係而產生的,除非我們了解此項關係而改變了他。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正確的關係,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教育應該首先幫助個人了解他自身的心理過程。最終的目的是世界和平。
三、 正確的教育
就是培育對於「現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唯有不逃避未來,我們才能覺察到現在存在的事物。但是轉向未來,追逐理想,則是表是心智的怠惰以及一種想要逃避現在的慾望。正確的教育與任何意識形態無關,也不是以任何學說為基礎,也不是一種手段。真正的教育乃是幫助個人,使其成熟、自由,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來塑造孩子。「將學生加以限制,使她接受當前的環境,顯然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正確的教育端賴於對孩子的愛。
四、 反政治、反科層化制度
政府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專家,而非「人」,因為「人」對政府是個威脅;對於組織化的宗教,「人」也是個威脅。紀律的危險之一是紀律變得比制度下的人來得更重要。附和與服從在正確教育中沒有任何價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如果沒有相互的愛與尊敬,是辦不到的。當人以任何形是被組織化了以後,敏銳的覺察力和智慧便被破壞了。
五、 反認識論,強調以愛為基礎的性觀念,自然美勝於人工美。
「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教育者的智慧遠比教育者的知識重要」「聚集知識與發展能力,這是我們所謂的教育,但卻使我們無法獲得充實的完整生活與行動。」「人的生活絕對不能附和於某種學說,不能強行納置於框架之中,不論這框架構想得多麼高貴。」「理論是我們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實際障礙」
心得
一、 現代與後現代的雙重魅影
Krishnamurti極為強調整體性的概念,諸如「完整的人」、「生活的整體意義」等,這是現代性的特徵,可是它在策略上又反對現代性的另一個特徵-技術。因此,他的思想顯現一種碎裂性與矛盾性,而這又是後現代性的一個特徵。忽略了人本質上即是一種未完成的人,人只有現實性,而沒有完整性。它自身也是不完整的,一下子是現代的,一下子又是後現代的。他說:「整體無法經由部分來了解,他只能藉著行動和經驗來了解。」我們想問的是:行動和經驗不多是部分的嗎?日常生活中,有哪一次行動與經驗是整體的?他不鼓勵人去看書,吸取他人的經驗,因此他不知道,巴門尼德早就說過:「顯現都是個別顯現的」。事實上,他自己也說:「生活的整個內容無法預知,它必須在每一時刻加以重新體驗。」我們弄不清楚,它在哪裡說的才算數。而這不正顯示人的「未竟」本質嗎?
二、 模稜兩可的方法論態度
他說:「要教育一個孩子,使他完整而自由,是沒有方法可以依循的。只要注重原則、理想和方法,我們便能使它由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以及他所引起的恐懼、衝突之中解脫。」這又是一種內在矛盾,它的真正意圖是說,只有我的主張才是唯一的法門。他說:「理想無法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可是他又給我們一套教育的理想。事實上,教育是不能沒有理想,或者像劉真教授所說的:「教育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教育永遠是一種希望。」永遠是一種理想。就像Krishnamurti自己的理想一樣,自由、認識自己、沒有權威、沒有恐懼、意義、價值、和諧、創造力。
三、 空想的教育家
散文的書寫方式,增加理解上的困難,之所以困難,不在於他說了甚麼,而在於他說的如何可能?光是經由自我理解便能與世界各尺度的關係達到正確就何其困難了,更遑論要讓世界所有的人都達到這種沒有正確標準的正確呢!也正因為這樣子,所以大家才能免於失業。如果克氏所想像的世界成真,那麼接下去我們還要幹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