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人生˙教育˙學習》3、4章 by Sean

《人生˙教育˙學習》3、4章
by Sean 2010/10/01
   
一、閱讀評述

    在本書第三章〈智力、權威與智慧〉一文中,Krishnamurti以為智力不同於智慧,真相是權威確掌控了智慧,都是假智慧。如文所述,Krishnamurti持續批評現行教育體制早已壓抑了人獨立的思維和情感,從孩童時期開始,社會化的過程十分嚴重,在教育和社會的壓力下,順從附和的行為早已開始。從牙牙學語甚至出生就開始了,傳統已經將人預設好要複製成什麼樣的人、要模仿什麼、順從什麼、應懼怕什麼等等,是以,恐懼成為一項無形的障礙,尤其是那無意識的恐懼。然如何使潛藏的恐懼顯露?他認為不可持續繁忙才能發掘內在無意識的恐懼,方能從一切的恐懼中解脫出來。這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

接著,Krishnamurti更點出,反抗、不順從的人僅僅不過是種「反作用」罷了,它仍無法幫助自己成為完整的人;他同時批判了理想主義和唯物論,直指其皆為逃避複雜問題的方法。可以說,那只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烏托邦」式的假的美好未來的圖像,例如政黨輪替,在野和執政,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所謂真理想,都拋諸腦後了。為破除此種惡性循環,故必須培養內在的審視能力、發掘恐懼、讓自由意志覺醒。必先有「自由」,自我認識和智慧才能存在,才能不屈服於權威。此一觀點符合自由主義精神,充滿自覺、批判、邁向真理想的途徑。

在第四章〈教育與世界和平〉一文中,如標題,教育非教育,和平非和平,是Krishnamurti所要開鍘的論點。他指出,現今的教育無非是政治的一環,政治無非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企圖營造另一個烏托邦,步入另一個中心主義。人們因為對生存感到恐懼,想要安全感,所以順應教條、服膺、盲從於國家/教育,於是產生更多慾望、企圖占有,然後為了保衛這利益/安全感,開始武裝。求安全的慾望助長了分裂;有組織的宗教仍是愚昧、恐懼、虛偽和自私所造成的結果。於是,捍衛財產與觀念變得比生命更重要,卻未知這不是正確的教育,世界和平又怎可得?原來恐懼還有那無意識的,順從權威竟也包含對所謂智者的尊敬或服從,無怪乎,現代文明是基於暴力,是自取滅亡的。

Krishnamurti以為,孩子本身是沒有階級意識的、也沒有種族或信仰的歧見,然而整個社會結構的壓力不斷衝擊他的心,影響他、塑造他。要使探究與不滿之情保持清醒,走向智慧,竟是如此地難,因此,孩童的心靈竟不是被政府、教育,就是被宗教組織給限制了,一種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不停地穿梭在周遭。或許,剝除一切權威、偏見和階級等,那麼人與人之間始有可能變得更「直接」,那時或許就會有愛與同情(頁123)。易言之,破除一切的偏見,是成人應該做的事情。

教育應是教人「怎樣」想,而不是想「什麼」(頁128)。正確的教育顯然和許多現狀是對立的。Krishnamurti所謂「正確的教育似乎是要打破所有社會既有的現況,是大改革,好比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不敢粉碎目前社會的小改革,將積習依舊,人們仍舊活在蒙蔽的世界中持續循環著;然為了實踐理想未來,卻要以暴力來犧牲現在,亦為錯誤。是以,他認為唯有愛與智慧存在,才能創造和平世界,獲得安全。我們不是要發動大革命,而是要了解存在於表面之下的事物,然後阻止這毀滅之流,和平才能存在。(頁133

Krishnamurti所言,我們需要正確的生活、正確的教育、正確的謀生方式,我們越是規避這些應該面對的責任,那麼國家就越接收這些責任。透過個人的改變,達到整體的改變,從個人內心到外在的改變,達到人與人合作的可能,避免國家主義、主權政府等毒藥或宗教組織的入侵。秉持其一貫的理念,在教育的實踐上值得深思。

二、問題與討論

1.     Krishnamurti出「我們即是環境」(頁84,即每個人心中存有無數個實體,且皆以各自實體為中心,而這些實體組成了一個中心體,「自我」便是由此而生。每個實體都是一種自私慾望的表徵,如何看透?順從內心的召喚,透過沉思冥想能獲得覺醒、頓悟,這樣對內的自我探索在教育上如何有一方法得以依循?
2.     如文中所述,自我,基本上是從感覺產生的結果,而自我卻又是由許多自私慾望的實體組成,感覺是自私的,自我也是為滿足慾望的,然而文末Krishnamurti又認為人必須依循感覺來達成自我的覺醒,甚至達到完整,這樣的界線和標準如何判定/可行?

三、延伸思考

    閱讀本文,我看到的是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那啟迪人民的心智、與人民站在一起的行動力,是敢於做自己(含眾人的自己),向體制抗拒、提出建言。有一區的力量,就維護一區的資源與權益;有十區的力量,就維護十區的資源與權益,就有十區的和平。透過公民自主的力量,集小成大,國家政策將受到干預,作一由內而外的革命,對內的覺醒,對外的改變力量,或許這正是現在和未來,作為地球公民的義務與權利。

6 則留言:

  1. 實際上是可行的。
    在系出同源的史代納理論中,用所謂的精神科學替代了玄學意味濃厚的神智學。換言之,史代納認為這一套學問是科學的,可實證的。而且應該普傳。這也是他與神智學會分道揚鑣的原因之一。
    要藉著人的自覺來超越世俗的假象,就必須培養自覺的能力基礎。人智學以為人的靈魂具有至少三種能力,一是意志,朝向自覺、成長與自我實現的行動本能;二是情感,能像圖像一般整體把握的主體能力。第三才是思考,分割、分析、邏輯的區辨能力。
    在華德福學校中,第一要務是辨識出人的生長狀態,原則則有二,一是保留或保護,不使本具的意志與情感能力受後天染汙;二是助長,透過教育活動使其充分鍛鍊。意志、情感與思考能力相輔相成,如鼎之三足,其上則是個體性之自我。而廿一歲之後的人將無法接受教育,只能自我教育。此時自由的議題已經成為最重要關鍵。
    以上只是要分享,近百年來華德福教育在世界各地發展,已經建立起相當精細豐富的做法;而背後對人性的尊敬及對生命的尊崇與謙卑,使從事者面對現代性危機時較能挺得住。換句話說,教育工作應成為一種修行。而修行也不過就是行住坐臥中求個自在無愧而已。當然這種態度的轉變,已經是哥白尼式的了,談何容易。

    以上分享

    智弘

    回覆刪除
  2. 感謝"弘智大師"的開點,這樣的說帖我能接受,不覺有感,令人在抽像中握有原則,在條理中掌握精隨!然究竟如何修煉,只能再另覓時間向您請益了。感謝撥冗回覆。

    回覆刪除
  3. 嘿嘿,終於查到sean就是可憲啊!
    我猜了半天...

    回覆刪除
  4. Dear Richard,
    沒禮貌 這裡不是說要匿名嗎?
    這不能說的秘密(名字)怎麼就被公開了?!
    可憐的那個人......
    不過 弘智大師似乎也猜錯了 哇哈哈......

    回覆刪除
  5. (苦主現身)
    OS:怎麼我的名字在上面?
    Richard Wang=弘智大師=智弘?
    那不是我同學嗎?呵...
    (烏鴉飛過 掃落一片枯葉紛飛...)

    回覆刪除
  6. 匿名真的有益於"完整的人生"嗎?哈哈...

    March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