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blibd intelligence--德義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哲學組)研究心得報告
課程名稱:教育哲學專題研究
指導教授:馮朝霖教授
    生:姚德義
    號:98152504
報告日期:24.10.2010
閱讀文本:Edgar Morin On Complexity c1 Blind Intelligence
…………………………………………………………………………………………
摘要
Morin認為向來的知識都是在Descartes主客二元對立的情況下,以清晰性和確定性做為原則,選取了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排斥自己認為沒有意義的之後,組織起來的。 Morin認為這是知識上的盲點,它將看不見部分與整體之間複雜的交織與連結關係,看不見實在的真實面貌,並且也因而看不見自己。Morin提出一種被他稱為complex thought的思想病理學要來治療那種知識的盲眼症。
心得
揮得掉笛卡兒的幽靈嗎?
理解,不管是笛卡兒的「我思」模式,或是莫蘭的「複雜」模式,不管是站在系統之內,或是站在系統之外,觀看的人始終要和觀看的對象拉出一個距離的。而這樣的觀看即意味著一種主客的區分,笛卡兒的res extensa只是以我思為中心擴延出去而已,他並未和客體disjunction,他所觀看的客體也並非是單一的客體。因此,他並未消除客體的複雜性,他只是要在一切不確定中找一個無可懷疑的做為根據而已。知識難道不都是要在複雜中理出一些可理解的頭緒嗎?莫蘭自己也不是說:Hence the necessity for knowledge to put phenomena in order by repressing disorder, by pushing aside the uncertain. In other words, to select the elements of order and certainty, and to eliminate ambiguity, to clarify, distinguish, and hierarchize. 理解並非要將存在的複雜性予以複雜化,理解總是要在複雜性中追尋一些可理解的秩序。因此,知識的問題,誠如Malau Ponty所說的:「所有的知識都是視域的知識。」
複雜性只是複雜的邏輯而不是非邏輯
理解必然帶有邏輯結構,說,也要合乎邏輯,一個人胡言亂語地說一些不合邏輯的東西,你可以理解嗎?logo在赫拉克利特那裡即是「說」的意思。知識即是這種理解與說的邏輯秩序,這種邏輯秩序是「我思」建構起來的,但它也是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是實體在時空連續體之中的廣義座標。理解就是要去發現實在的所有元素,釐清它們相關的座標及運動矢量,並且從這些元素的廣義座標及其運動矢量中理出它們的邏輯秩序,而這種工作通常須要數學及測量的工具。
化約與還原
莫蘭反對化約,但化約是理解和語言的本質特徵。就像「複雜」這個概念,它本質上就是化約的。它將實在的屬性化約成「複雜」這樣一個圖像,然而複雜性是不是不可預測也是一個問題,愛恩思坦對於冥王星的預測以及1987年科學界證實了對「微中子」的預測,事實上,無論是科學活動或是日常生活活動,我們一直在預測,準不準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我們確實不斷地在預測。與化約同義的是還原這個概念,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Roseman是反還原論的重量級學者,他認為生命除了DNA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東西,否則生命如何說明智慧和精神這種現象,但是太空物理學最新的研究顯示,地球上所有已知的元素,包括生物身上的元素都是超新星爆炸之後的殘餘物,沒有這些元素,不僅人類無法思考,所有生物恐怕都無法存在。科學的發現越來越傾向於還原論了。
線性與非線性是同時存在的
一般而言,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中,時間是線性的,但是霍金也認為時空在經過像黑洞這樣的強力磁場時會出現曲折的現象。莫蘭不贊成線性的思維模式,但是他又以克勞修斯和開爾文的熱力學第二定理為典範,這是很奇怪的。因為熱力學的時間形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線性時間,生命在某種尺度上是熱力學的形態。太空物理學對於宇宙邊界的猜想,大部分是持擴張論。但是在恆星體系這個部分則傾向於艾根的「超循環論」,生物的形態也是以遺傳的模式在進行著超循環的。在這個尺度上的實在形態很可能就是非線性的了。至於思維的形態究竟是線性的或是非線性的?從胡賽爾和柏格森的內時間觀點來看,是線性的。因為內時間意識是綿延不斷的。莫蘭主張非線性的思維,非線性的思維是斷裂式的,需要記憶來加以銜接補餟,可是這又是莫蘭要加以否定的。複雜,不應該是莫蘭這樣子的思維方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