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馮朝霖 教授
學號:99152502
日期:27/10/2010
文本:On Complexity(Morin,2008)
Forword by Alfonso Montuori
Chp.1.Blind intelligence
-----------------------------------------------------------------------------------------------------
Morin為我們開闢了一條跨科學領域以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種種變化之路,他幾十年來提出的複雜思維企圖要了解生物、化學、社會、心理、宗教和政治之間彼此的相互作用。他的思想融會了西方和東方思想的優缺點。由於他多年的努力,加上許多跨領域科學家的投入,「複雜科學」的研究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科學。
「複雜」我們不能只從字面來了解它的意思,他實際包含了「多樣性」「繁複性」
及「自我組織結構」等特質。「複雜思維」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變異無常的系統活動背後都呈現出某種捉模不定的秩序,「複雜科學」正試圖去了解去掌握,以期控制這些複雜系統活動的原理。
Morin的複雜性思維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觀點以改變上一世紀強調封閉、靜態、規範、守規律的宇宙世界觀,Morin提出一個混亂現實、不確定、出乎意外、令人困惑與具創造性、動態的世界觀,他認為我們在知識上是有盲點的,與過去科學化約論的看法是不同的,Morin認為過去科學化約論試圖用清晰簡潔的數學方程式來解釋自然,這種科學化約論的典範思潮,主導著過去一世紀的科學發展,把人類理性的運作推到極點,傳統科學面對徘徊於秩序與混沌之間,有結構但難以預期,系統變化莫測,例如生態、經濟、政治甚至心理,都有這類特色,來自牛頓力學中的「均衡」思考方式有其侷限,Morin勇敢的質疑我們的思考往往被抽象分離的原理原則所支配所控制,這些抽象分離的原理原則構成了我們所謂的「典範」,可以說Morin挑戰我們所熟悉的概念上的「機械論」,有推翻前人定論的驚人之見,或可說是啟發了我們採取「複雜思維」來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吧!
-------------------------------------------------------------------------------------------------------------
心得一:
牛頓曾說:「自然哲學的任務,是從現象中求論證,-----從結果中求原因,直到我們求得其最初的原因為止,這個最初的原因肯定不是機械的。」「規律」是科學的基本成分,如何在自然界中尋找規律更是科學的主要工作,生活中的規律也無所不在,影響所及,時至今日,學校制式化,教育形式重於教育實質,教育失去其生活化的單純與情感,也逐漸與人脫離,學生成為考試機器,教師成為教書匠,這種種偏失是否受理性限制的線性思考,讓吾人受限於「機械論典範」制約,重方法重如何而輕為何?吾人的世界經驗根本上是被我們的理論所限制,而理論又依賴典範。
心得二:
人類社會是牽涉巨大量變數的複雜系統,吾人是否可為其寫下任何有意義的方程式?「後現代科學」與在後現代書寫中,吾人常會碰到這種宣稱,大約最近的科學發展不是修改我們的世界觀,也帶來深遠的哲學知識論的轉移,是否科學的本質已經改變了?「後現代主義」一再使用數學、物理的概念亦造成吾人思想的混淆,例如數學上充分發展的混沌理論就經常和Morin所提的複雜性(Complexity)
理論與自組織理論相混淆?或許這是個人對科學史及後現代理論背景知識不足,以致無法透測理解與批判所致,而宇宙浩瀚永遠都呈現嶄新而不同面貌,變幻莫測,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各領域科學家與哲學家去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M.Mitchell Waldrop(1995).COMPLEXITY: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 Order and Chaos 齊若蘭譯 臺北: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