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諸神為我們準備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by March

莫翰曾說:我們沒有受過面對不確定性的鍛煉。他對教育提出的警語鏗鏘有力:人們教授確定性,然而需要教授的恰恰是不確定性。今天,所有偉大的科學,從微觀物理學到人類進化學都成為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的賭博。在所有領域,特別是人類歷史領域,必須講授出人意料的事情。
在莫翰對複雜性思想的論述裡,「不確定性」是重要的元素與基模,它也形成複雜性的認識論裡的楔子,一個主體的起心動念,客體的不平衡中的混沌平衡。舉例而言,將幾個具有磁性的小立方體散亂地擱置在一個盒子里,然後任意搖動這個盒子,最後人們看到盒子中的小立方體在充分運動之後根據磁極的取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有序的結構。任意地搖動盒子是無序的表現,顯然單靠它不能導致小立方體形成整體的有序結構,而小立方體本身具有磁性,是產生有序性的潛能,但是這個潛能藉助了無序因素的輔助或中介而得以實現。莫翰論述的複雜性,不但揭櫫了動態有序的現象本質,其實在主體的重述,與宇宙客體的協同作用上都做了究竟的思考。
哲學的關鍵問題之一是思考知識的性質。康德強調:我們自認為認識客體,但要知道這個認識對不對,認識首先要認識自己。
「簡單性看到的是一或多,但是不能看到一同時也是多,簡單性思維或者是分開聯結在一起的東西(分離),或者是把多樣性的東西同一化(還原)”」簡單性思維是短視思維,只看到近距離的因果關係,看不到時空距離較遠的因果關係,看不到因與果是循環互扣的。
莫翰習於透過科學來試證他的複雜性,他說分子和神經分子是在地球上形成的,我們知道我們是宇宙的孩子,同時由於我們的知識和我們的文化,我們又變成相對來說的陌生人。斯賓塞•布朗曾說過:“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宇宙想認識自己。”它無法立即認識自己,必須要有一定的距離。我們自己想看自己的時候,我們要先把自己視為客體。所以,宇宙伸出了一肢手臂,相當於一個柄,在這個手臂的末端,它創造了一個有思維和認識能力的體系,當這個體系轉向宇宙的時候,既可以說是成功了,也可以說是失敗了。為什麼說失敗了呢?因為這個延伸物成為他所歸屬的那個世界的陌生人。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孩子,同時我們又是相對而言的陌生人,對於人的同一性來說,重要的是既知道這個屬性,又知道這個陌生性。
而教育就是一種關於人的複雜系統。事物就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體,這種不確定性也就決定了人類認識事物的有限性、暫時性和不確定性。如何帶領孩子在看似具體的歷史和時空條件下,理解個人價值、心理與文化總是會與整個社會的價值期待、價值體系以及文化傳統發生衝突,然後我們可以透過觀察改變以進行適應,最後與整體融合。這是教育能使主體免於恐懼或能自由發揮的重要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