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1008教育哲學專題研究 by YSL

第五章 學校
克里希納穆提認為,教育的任務在幫助每個人發現心理的障礙(psychological hindrances),而非僅將新的行為模式、新的思考形式強加於他的身上。因此唯有當我們了解人生的深刻意義(the deep significance of human life)時才會有真正的教育。但是要如何才能了解人生的深刻意義呢?還是那一句話:我們必須「由滋生恐懼和順從的慾望要求中解脫」(the mind must intelligently free itself from the desire for reward which breeds fear and conformity)。在這個前提下,克里希納穆認為,一所名利上成功學校通常不一所教育中心,那些不過是一些在技術上勝任(technically efficient)的膚淺人群,這同時也是我們以為必須從事規模宏大教育所帶來的困難與混亂的原因之一。當我們能夠覺察這種困難與混亂的原因後,我們才能了解學校是什麼並且終止悲劇的不斷地發生。

第六章 父母與教師
如果教育始終都是來自教育者,那麼克里希納穆提認為,教育者便是那些父母和教師,因此,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那麼我們便不了解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那麼克里希納穆提認為教育者應如何了解自己(understand ourselves)呢?他認為,父母和教師大多被自己的內心衝突和哀傷所苦,不論貧窮與否,他們都專注於自身煩惱與困難中。因此現實的情況是,當父母與教師要求孩子透過格的訓練成為律師或醫師時,他們本身卻不必接受任何教育就以為可以勝任這項影響人類的重要工作。
那麼父母的責任是什麼?按照克里希納穆提的解釋,世界混淆的情況就是他們個人的自身混亂的反映(the confused state of the world mirrors their own individual confusion)同樣地,教師的責任是什麼呢?克里希納穆提認為,當一個人決定從事教育時,他應該自問的第一件事是,究竟什麼是教育(what exactly he means by teaching).因此當教育者發覺當他按照時下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並使孩子成為社會機器的一枚齒輪(a cog in the social machine)時,那麼他才有可能發生根本上的轉變。

結論
綜觀克里希納穆提所認為的學校、父母與教師是什麼時,他認為我們應該先從現實中去觀察真實世界中的學校、父母與教師的現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理解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所製造的教育真相,也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創造真正的學校以及從事教育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