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育˙學習》5、6章
by sean 2010/10/08
一、一旦我們最關心的是學校,則孩子便不受重視了
在本書第五章〈學校〉一文中,Krishnamurti一貫地闡述唯有個人的自由,自我認識,才能帶來與整體、人群的真正合作。學校教育的任務在幫助孩子發掘這些心理上的障礙,而非灌輸式的教育;學校教育不是規模大就是好,學生也不是人數多就是好,唯有小班小校方能培育出「完整的個人」。小班小校的重點是,是為了保障老師能夠充分注意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發揮她/他對每個孩子的慈愛之心,同時也讓獎懲和紀律減少。是以,就學校而言,Krishnamurti批判「方法」和「制度」這些符號象徵在校園理的作用,感慨「真實的事物使人不安,它的影子卻使人舒適。」如同柏拉圖「洞穴的寓言」一般,多少人犯了這種病入膏肓、似非而是的重症卻不自知。
關於學校,Krishnamurti認為創辦一所學校不需要等到有足夠的資金,只要有愛與了解,以及火一般的熱忱,便能集結社區和地方上的力量來創辦一所學校。有智慧的人透過了解自己,從自己生活開始進行一種非暴力的革命,逐漸使社會產生改變。他以為,結合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一同成長才是正確的教育,並且反對以校長為核心的治校,代之以自由與合作的精神來完成。在這裡,「去中心化」權威的立論是,肯定每位教師為個人自由所做的努力,故他不需要權威作為被領導的準則,教師間可以自主地集會、合作,討論各項問題並求解決。是以,真摯的興趣是構成能力的起點,而興趣與能力均因實行而獲得增強。(頁146)
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應用在教學上,則是教導學生如何去了解/認識自己,包括他的性情、家庭、環境、信仰等,而不是給主導他/她往既定的目標和方向前進,執行一種灌輸的行為。正確的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去發掘他的興趣和能力。Krishnamurti批評父母多半是不關心子女的教育問題,否則應該會建造一個新的社會、新的學校。多數父母只忙著自己的事,忙著賺錢、娛樂等事情上,這樣的父母的小孩長大後,也和他的父母一樣。(在台灣,已有越來越多地區性的父母自發性地組成各種團體,例如故事團體、社區大學、另類學校,或各種NGO、NPO組織等)
此外,Krishnamurti也批評,專家關心的只是部分而非整體,因此父母們企求由專家來解決教育問題,這同樣也是盲目的。換言之,正確的教育,似乎還是要由最切身的家長、父母參與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受益。教育者的功用和目的在於指向一個真理、指向智慧,而非只是傳授知識。總之,所謂的學校,泛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是有共同信念和熱忱的,而不是為了謀生或其他目的,否則,他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是完整的人,他又將如何教育出一個完整的人?
二、邁向自由的心靈、瞭解自我,獲取自由當下,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在第六章〈父母與教師〉一文中,Krishnamurti以為,問題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和教師。她/他必須先了解自己,因為他本身是什麼,她/他所傳授的便是什麼。這樣才不會變成一種填鴨式的教育。關切我們的再教育,遠比為了孩子的未來幸福和安全焦憂來得更重要(頁164)。似乎,教育的根本到後來其實都是在教育家長,而不是學生。由此文顯見,50年前和現在,無論東方或西方,家長把教育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的傾向未變。
愛孩子,真正關注的不是她/他未來成功的導向、不是階級地位和財富,而是內心的溝通、使其成為有智慧、完整的人。智慧是即興自發的知覺(Spontaneous perception),它使一個人堅強、自由(頁171)。要幫助孩子成為完整自由的人,則父母和教師應先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反應方式。(例如,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恐懼並公開討論,使孩童了解恐懼,亦能展現坦白率直、真摯的態度。)誠實無欺地對自己探問、對智慧探問、對教育探問,敢於探問那些被蒙蔽已久的積習,是以,敏銳覺察自身,才能敏銳覺察到孩子。
我們要追求一種免於恐懼,屬於真正的自由,當須看透任何權威都是一種阻礙,故應注意不要成為學生的權威,樹立權威是一種意識上的或無意識的過程。Krishnamurti認為師生間的距離應該相互交流的,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技術,是一種藝術創作,是充滿熱情,寧願捱餓也不願放棄這工作。一個詢問「如何才能成為正確的教育者」的人,顯然詢問「如何」的心靈並非解脫自由的心靈,而是膽怯的心靈,他尋求的是利益或結果。一個自由的心靈是隨時觀察,隨時學習的,打破自我投射的種種障礙(頁185)。
三、反思與討論
1. 現在的社會和教育往往就是告訴我們,少數服從多數,這是最佳的公平,但這樣的公平符合道德/正義嗎?我想到一個故事,某天,一個六歲的女孩感到忿忿不平,她發現,爸媽朋友的三個孩子在她家看電視,害她不能看她喜愛的節目。她沮喪地問:「媽媽,三個人自私,怎麼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呢?」又,三個人的幸福究竟是一種大多數的幸福,還是大多數的自私?
2. Krishnamurti在文中所指,強調興趣與志業的一致性,這也是普遍可知的常識,但我不禁好奇,志業和興趣可不可以不在一起,仍能達到一種美善的境地?
3. 這是一則故事,我以前聽過楊茂秀老師講的,我不知道這故事來自哪裡或哪本書,但是印象很深刻,關於智慧,我憑印象轉述他說的:
有一個不怎麼老的人,在他55歲退休當天,他到銀行和保險公司辦妥一切退休手續,拿著他的存摺、退休金,意味深長地交到他老婆手上,他說:「這三十年來,我為了你、為了這個家,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付出了許多,現在,孩子都長大了,我對這個家、對妳的責任也算盡了,我要開始為自己而活,我想踏上一個人的旅程,去追尋智慧。」他的老婆點點頭,沒說什麼,眼神充滿感激,接下那一疊存摺後,祝福他的離去。於是這個不怎麼老的人離開了這座繁華的都市,他開始往外走,過山、過水,又過山、又過水地,一直走一直走,最後他來到一座山上,天色非常地黑,剛好有個山洞,他打算進去在這裡過一晚。
進到洞裡沒多久,突然有個很老很老、頭髮蒼白、打赤膊滿臉都是皺紋的老人,目光炯炯地看著他,問道:「你是誰?來這裡做什麼?」這個不怎麼老的人說:「我是個想要找尋智慧的人。」這老人回答:「我就是智慧。」不怎麼老的人很興奮地說:「那真是太好了,我可以留在這裡跟您學習智慧嗎?」於是,他就在洞裡住下來,跟著皺巴巴的老人一起生活,這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不怎麼老的人開口說道:「今天,我是來向您辭行的,您是智慧的佈道者,而我是智慧的實踐者,我將把從您這裡所學到的智慧傳布到各地去。但我這一走將不會再回來,所以臨走前我想幫你做一件事作為答謝,任何事情都可以,請盡管說吧。」那老人笑笑地說:「我在這裡生活什麼都不缺,我不需要什麼。如果可以,當你去傳布智慧時,若有人問起你我的年齡時,請你告訴他/她,我只有十二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