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以整體的視角看克氏的觀念(五六章心得) by jerry

KRISHNAMURTY 人生教育學習 第5、6章 讀後心得 by jerry
克氏將其契悟空性的自由心智與整體觀視野,發揮到各個人生、教育、學習的細節與外相的層面,來評述相關的問題,所以能有跳脫於一般大眾的見解,展現超然於局部、勾勒全人生價值的論述。然而,對於討論克氏思想,與了解克氏本意最大的關鍵問題,會是我們是否仍以局限的心智、角落的視野,落於某些思考窠臼而不自知的狀態,或是某些專家權威的言論,來看整體的、自由的、自發與創造的這類型的智慧?
一、點出一般大眾的錯誤概念與企盼(破相-引起動機):
1. 教育的任務在幫助每一個人發現心理上(如渴望自我安全)的障礙,而非是將新的行為模式、新的思考形式、強加於它的身上。p137
2. 小學校才有助於造就完整的個人。p138
3. 將孩子視為私人的財產,視為卑微自我的延續或實現我們野心的工具。
4. 方法、制度、符號象徵取代了真實事物的重要性。P140
5. 對孩子有愛,任何事情都可辦到,大筆經費不是必然的需求。P142
6. 正確的教育才能為我們的問題與不幸提供持久的解決方法。 p144
7. 繫於一人的熱忱與興趣,必會日漸衰微而消失。p144
8. 摩擦與誤解是難免的,優劣感消失才能有真正的合作。p148
9. 學生過多,教師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懲罰與獎賞成為必要的管理。p151
10. 教師想將學生引向一特定目標,即障礙了學生的發展。P154
11. 大部分父母注重賺錢、娛樂、欲求,無暇考慮孩子的正確教育。P156
12. 期望專家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專家關心的只是部分,而非整體。P157
13. 我們教孩子的,是想「什麼」,而不是「如何」想。P164
14. 成為醫生或律師需要嚴格訓練,為人父母卻不用?P165
15. 科學的進步無法造成既有價值的根本改變。P166
16. 期望孩子追求權勢、成功、社會地位,心中便失去愛,助長不幸。P169
17. 我們的思維和情感已醜陋、機械化,但很少觀察,多是壓抑或棄之。P173
18. 我們所需要的幫助來自我們自己。P177
19. 把別人當作嚮導、權威而趨向他的習慣,立刻成為我們一種毒素。P178
20. 權威就是障礙,教育者不能成為學生的權威,該是平等與相互的關係。P180
21. 重複與習慣助長了心靈的怠惰,心靈需要衝擊才能清醒過來。P184
22. 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是那些陳腐的說明、辯解、譴責……,又使心靈昏沉入睡。P184
23. 一個人從事教育,不是實現自我,而是犧牲自我。P188

二、直指大眾在自我心智上應該努力的方向(悟體-直指人心)
研究一種思想學問不該只知其外顯的個別面向的論述,重點其實是各項論述之所以建立與發展的核心本質與內涵,即「用」而歸「體」,能歸於本體、核心的思想後,才能從「體」而啟「用」。所以,對於我們無法進行統觀整體的局限心智功能而言,分別去了解各個層面的論述而不下立論,並進而歸納與契會到個別論述所指向的核心,才能稍微體會「本體-應用」、「整體-部分」、「自由-障礙」……等等之間的關係,體會與悟解這樣的存在「關係」後,才有助於我們討論、認識,並逐步了解這類的東方本體論思想。也唯有如此方式,才能擺脫千百年來,語言、文化、知識、邏輯等「框架」所形成的人類思想發展的「所知障礙網」,以下歸納克氏在這兩章節中的所欲指向的思想「核心」(如下圖):











1. 正確的教育所關心的是個人的自由,….自由並非藉著追逐自己的擴展和成功而能獲得,自由起於自我認識,當心靈超越了因渴望自我安全而製造出來的種種障礙時。P137
2. 心靈必須明智地將自己由滋生恐懼與附和順從的要求報償的欲望中解脫。P138
3. 在我們的一切關係中,充分的覺察……才能了解而加以解決。P139
4. 任何有基本價值的東西,都是無法藉著集體教育來完成的,需要對每一個孩子的個別困難、脾氣、能力加以仔細研究、了解….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P140
5. 真正的革命,並非暴力的革命。真正的革命在於培養完整而有智慧的人。P143
6. 自發地由世俗的事務中解脫,才是教育的唯一正確基礎。P143
7. 研究每一個孩子,需要耐心、愛心和智慧……這一切都需要機敏而富於彈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見所拘束。P151
8. 如果教師的心中,以消除了一切的恐懼和支配欲,那麼他便能幫助學生有創造性的了解與自由。P154
9. 教育者並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人,它是一個指向智慧,指向真理的人。P158
10.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是一個真正的教師….我們必須自己教育我們自己。P158
11. 真正的教師不是建立龐大教育機構的人…..不被某種理想、某種信仰或某個國家所束縛。p159
12. 正確的教育始自教育者,它必須了解他自己,而由定型的思想模式中解脫出來。P163
13. 愛孩子,是和他們有內心的溝通,……幫助他們有智慧,成為一個完整的人。P170
14. 顯然,教師自己必先著手觀察。它必須隨時警覺,密切注意自己的思維和情感,自己所受的限制方式,自己得種種活動和反應。因為由這種警覺的觀察,才能產生智慧,他和別人以及其他事物的關係,才會有根本的轉變。P170
15. 為了幫助孩子有智慧,我們必須破除自身中使我們麻木、遲鈍、輕率的種種障礙。P171
16. …要發現出其中的真正意義,我們必須先覺察自己的心理過程而喚醒我們的智慧,我們必須著手探究一切將我們封閉於其中的價值觀。P172
17. 除非教育者了解自己,除非他看出自己受到限制了的反應,開始使自己由既存的價值中解脫,否則他如何能喚醒孩子的智慧?如果不能喚醒智慧,教育者的任務為何?p172
18. 教育者必須有感於這些問題,設法幫助孩子去發現有關這些問題的真理,而不要將自己個人的習性和思想習慣加諸孩子身上。P174
19. 教育者自己必須充分了解自由的意義….任何形式的榜樣或強制都無助於自由的誕生,唯有在自由中,自我發現與明辨能力才能存在。P175
20. 我們自始便會鼓勵學生喚醒此種洞測今日個人和社會價值的能力…我們會幫助他無所恐懼,也就是免於教師、家庭或社會的一切控制而享有自由。P176
21. 要幫助學生由他自己以及環境所製造的障礙中解脫,那麼對於任何形式的控制都必須加以了解而捨棄。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自己也要先一切束縛人的權威中解脫。P177
22. 教師必須隨時使自己由書本和實驗室中解脫…...不使他的學生將他塑成一個榜樣、一種理想或一項權威。P179
23. 由知識、成就、野心所產生的自我保護性的孤立狀態,只能滋生忌妒和對立,所以正確的教育者必須超越了這些環繞在其周圍的樊籠。P180
24. 正確的教育者完全致力於個人的自由和完整…富有深入的宗教情操。不屬任何教派、組織,免於信仰和儀式束縛…唯有自我認識,也就是自由存在之時,真時或上帝才會存在…P181
25. 我們關切的不是某個階級,不是有無權勢的人,而是個人的自由與完整。P183
26. 一個人必須警覺,不要落入他自己特有的體系—心靈一直是從事此項建構的。P184
27. 正確的教育者使自己的內心終止此種怠惰(依據說明、辯解、譴責,解決問題的習慣),且幫助學生對他加以觀察。P185
28. 了解到正確的教育對於答道個人的自由與完整是不可或缺的,這一事實會使人產生根本上的改變……p187
29. 唯有自我認識,而非有組織的宗教教條與儀式,才能產生心靈的安靜....唯有超越了「我」和「屬於我的」時候,創造、真理、上帝才能存在。P189

以上所舉例子,遍及章節內各頁,內容意義所指亦指向一致性的思想核心(自由、整體、智慧…),充分表露出克氏對於學校、學習、教師、父母、等各個角色層面,所扮演的正確教育的任務,不是部分、細節的專論或研究,而是整體、宏觀的一種視野與方向。

三、核心思想探究
誠如是,思考與探究Krishnamurty這類有空性、佛性、道、真理……等本體思想的著作,切莫捉著一邊一腳的語言文字,並依著自己對這些片面性的語言文字的理解(邏輯),而下論斷或是批判,因位這樣的研究討論方式,可能從一開始就已陷入了自己對於該段語言文字的片段理解的謬誤而不自知,而接下來的論述自然不具任何意義。
右圖是整理這兩章克氏所言的正確教育的方法,歸納其重點有三: 一是要朝向自己的、內在的方向下功夫;二是要時時警覺、覺察、發現與認識自我的限制;三是要能喚醒、要能捨棄、要能解脫、要能超越,這是一種改變心智現狀結構的機轉。
俗語云:「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克氏為何老是點到這個指向心智內部核心的方向而已?為何不提供確切可行的方法,因為他真的是有智慧!講方法、論步驟,即落下乘,畢竟方法一說,落於語言、文字、事相形跡(佛言:依文解意,三世佛冤),便有立足處,便有法可破,世事遷流,萬象森羅,因緣流轉作用之道,又豈有「一法」可得,『定法』可依 (禪宗言:不立文字,一法不立) ?所以,方法是技法、是應用,當你有了漸趨整體觀、漸趨自由與彈性的心智運作本體時,原先的局限與障礙已然消除之時,你對當下的教育情境:學生、環境、資源、知識、關係等了然於胸之時,自然你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有效方法,而你並不會被這方法所羈綁,這方法只是你的妙用之一,順著不同情境下的問題,你還可以進行整體的觀照覺察、無障礙的自由思索、創造性的找出解決問題之智慧方法,這時候你是方法的主人,而不是方法的僕人!
因此,當一位教育者經由這樣子的一種內在智慧的開啟之後,對於學生的問題解決、學校的型態、教師間的關係、……等等,自然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自然能夠隨著時局的變異而調整,當心法已通時,方法與技法只需觀察因緣環境,便可得心應手,應運而生!

四、延伸思考
然而,不幸者,吾人自小被教育成習於接受知識、接受方法、接受邏輯、接受普世價值……屏棄了自心人性中那一塊意識、情感、直覺、敏銳、慈愛、包容…;將自我的邏輯理性獨立於人格感性之外,而認知識為真理,視科學為神聖,仰專家若神明,鄙信仰如棄履,…..人生觀的茫然,價值觀的割裂,似乎未有如此代之烈者。
若然循著克氏所言,可以找到整體、自由、與智慧,並以這樣的心智,在生活中運用,則不論是家庭、工作、教育、學習、等等的議題自然可以有明智的觀察與應對的智慧。那我們是否該思考,如何能契入克氏所言「正確的教育」的境界?
在此不妨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一下:
1. 當我們理解Krishnamurty所講出的語言文字時,是否會該段文字字面上意義的認識去作理解?還是會試著了解Krishnamurty說該段話的背後真正意涵?
2. 當我們在認識Krishnamurty的教育思想時,是將他視為權威、哲人般的信仰而全盤認同?還是會理性而不預設立場的,思考他所講的話是否真的有道理?
3. 當我們在探討Krishnamurty的教育思想時,是否習於以自己習慣的心智思考模式(局部、限制、障礙或依附權威),來思考探討克氏的思想?還是能儘量屏除掉這些因素?
4. 當我們能完整的理解與體會到Krishnamurty正確的教育的思想時,我們便可以進一步探討、批判克氏的思想,是否就是「正確的教育」?或者還有其他更好的教育哲學思想?
5. 當我們在探討時,是否有一定討論的進程,逐漸深入內在的觀察,並體會其所言的障礙、自由與整體等概念所指為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