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專題研究~課堂共讀心得
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與人生的意義 第五章&第六章
教博二 王智弘98152503
-----------------------------------------------------------
這次是關於愛的問題。
教育和生活的許多面向一樣,是關於愛的問題;
只是這工作使人難以躲藏。至多只能自欺。
~王智弘
愛是什麼?
教育愛,母愛父愛,在教育的場子裡,到處在談愛。
克氏說,「如果父母真愛他們的孩子,那麼家庭和國家便不會受到人們的強調渲染而和整體的人類相對立……帶來了戰爭與飢饉。」(p.165)這是多麼尖銳的揭穿!又有幾人能從中讀出自己實存的恐懼,而能卸下防衛心理,重新看見生命本身?
1971年Illich已經提出「去學校化」的論點。學校在集體制約下成為異化個體的最有利工具;其無益於社會正義、造成現代化貧困(僅能適應制度社會卻失去生活本能)、資源浪費、教育目標錯亂等等,皆與克氏相呼應。
問題在於,如果教育不是基於生命之愛,欲使下一代更進步更朝向美善之境,那麼有何存在價值?而爭議之處在於對「更美善之境」的定義;一套又一套的成就取向神話變成人逃避自由的最佳避風港。
愛是自省、自覺、自制
如果成人能體認到自身的無明,如果成人真心以為自己愛孩子,那麼這愛當成為真正的動力,朝向一路揭破、改變的方向前進。多少壓迫假愛之名進行!恐懼與虛弱成為惡性循環,愛成為毫無內容與責任的調味料。
停下腳步,從體認自身自由的本質開始。除去無明的恐懼之外,每個家長都有權向孩子的教師要求合教育本質的對待,每個教師也有權(與責)向校長提出正確的教育批判。難的是前提不容易成立。成人究竟在恐懼什麼?
我們又如何教育孩子要誠實、要自制?我們連內心的恐懼都不願承認。
真正教育應該源自愛,而愛源自生命同體大悲的本能。
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恐懼、造成有意或無意的心靈的怠惰;普遍化的經濟導向的教育,把生命與生活的重點窄化鎖定在享樂與成就上。克氏說道,「由知識、成就、野心所產生的自我保護的孤立狀態,只能滋生妒忌和對立,所以正確的教育必須超越這些環繞於其周圍的樊籠。」(p.180)
「如果我們致力於成為正確的教育者,則我們便不會在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之間造成隔離,因為我們處處關心的是自由和完整。」(p.181)
佛洛姆在「逃避自由」書中寫到,「排他性的愛本身即是一種自我矛盾。」(p.114)其矛盾之處如一個對其孩子百般愛憐的父親,同時是一個在商場上冷酷無情、無視他人破產受苦的企業家。現代人充滿這種人格分裂,因此無法真正享有整體的生活。生活因之破碎、空虛。
教育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在生活的每一個面向,同樣以邁向自由作為最高目標。
理想與邁向理想之路
這真的是可行的!
儘管克氏老強調不能懷抱理想做為指引,因為對理想或未來的期待會毀掉當下,或抹滅當下的覺察;但不可諱言,其揭示的亦是一種理想,真實非獨斷的理想。要朝向這理想,必須在一定意義上血淋淋地「摧毀自我」,因此真是難!超難!
讀到「學校」一章,心中充滿莫名的感動與感激。因為一所華德福學校所堅持實行的,便是克氏所說的那般,自由加入、自由工作、自由表達與創造的環境。這何其可貴,又何其艱難。
教師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條件,而文化一方面仰賴領導者,一方面要靠各個成員的努力。兩個方向均有其難處。但一旦堅持、形成至一定程度,其滋味之美妙,實所難言。極辛苦卻極快樂,極自制又極自由;相較於「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樣的學校工作,也只能是個人的選擇罷了。而人性是最強大的敵人。
在本人工作的地方,裡裡外外的挑戰、困難、荒謬之事所在多有;抱怨、退心每每浮現。同仁之間多相互鼓勵,「放著好好的大路不走,既然選了這條小路,享有無比的精神風景,腳下崎嶇總是難免的吧!」一笑之後,仍得面對。不說現實,但亦步亦趨,仔細辨識邁向自由理想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