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Krishnamurti, J. (1953) Chapter 5、Chapter 6 By Harry Winston

關於愛----教師、父母

Krishnamurti, J.:我們毫不躊躇地說:我們愛孩子。然而,當我們接受了目前的社會環境………,我們的心中還有愛嗎?而只要我們期望專家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則這種混亂和不幸將繼續不停,因為專家所關心的只是部分,而非完整……。看看現在的教改,許多專家跳出來說:?重要、?才不能少、?是世界趨勢……,教改越改……學生書包越重、壓力越大,可是社會問題事件年齡層卻也一直往下伸。我們說的「教育」到底關心的是什麼?什麼才是主體?我想應該不會是那些專家口中非學不可的知識,即使是,那應該也是一批自願並樂於沉浸的人吧!如果來自專家、來自只傳授知識的職業教師、來自國家主義父母等以為這就是他們/我們所謂的愛,那孩子們真的是-唉……,而我們就是扼殺生命的-殺手,就如弗洛姆(Erich Fromm)所提到的生命特徵應該是一種以結構性、功能性的方式進行成長,…………透過如此控制的行動,等於扼殺了生命。也就如Krishnamurti, J.:正確的教育,不能像製造機器似的大量生產。人-不是物品,不是附屬品。

關於孔子的弟子在《論語•先進》篇裏提到:德行出色的有∶顏淵、閔子 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而宰我就是在孔子弟子中口才不錯,也常常提出些自己想法的人。在《論語.陽貨》第二十一章 宰我與孔子的經典對話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
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宰我曰:“安。”
子曰:“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甘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
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
宰我去。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通喪
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段對話,後來激起了一些討論,從一開始的宰我不仁,到後來也有人質疑為何用感恩之情來限制個人追求幸福自由?雖然起初我也認為這樣好像是種限制,當宰我回答”安 ”時(自由),想必他心中已有方向,而且往”前”邁進,才是-生命,可是這樣的說法卻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互動中的連結,是一無法訴說且複雜的情感,那種牽引,不是羈絆,而是一種獲得自由背後的責任,若是丟棄了,不能說是一個自由的人,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

關於愛、了解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平等的看待孩子們先天所承受的文化背景,並關切他們的個別的差異,透過彼此互為的關係-關愛,前進。如同Krishnamurti, J.:要研究每一個孩子,需要耐心、細心和智慧。可是我們(來自專家、來自只傳授知識的職業教師、來自國家主義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們感受不感受的到?在2008年中國做過一項“你愛學生嗎?”以及“你感受到老師對你的愛嗎?”的調查, 結果發現有90%的教師說愛學生,卻只有10%的學生說感受到。我想由此看來,這個”愛”釋放的頻率,可真的有問題了,或許在教師與學生角色上某種關係的恐懼-例:權威,彼此不了解,且長久以來的社會文化的莫名的灌輸與日漸形成的壓迫,這層愛的關係,已經很模糊了。所以Krishnamurti, J.提到:唯有當愛與了解存在,孤立的圍牆才會倒塌。我認為是很重要的。透過這種相互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才能創造出不同的師生關係。

較早以前「國語」課本或是「社會」課本都有提到吳鳳的故事………
吳鳳於嘉義阿里山擔任通事,專門處理漢族與曹族原住民之間的事務,因為
對待原住民誠懇仁慈,深受該族人的愛戴與信服。原住民有獵人頭祭神的習
俗,吳鳳苦心勸阻,想遏止此惡習,但沒成功,失望之餘,他告訴族人,若
明天中午有一個戴紅帽、穿紅衣且騎白馬的人經過,便取下其人頭,當族人
將人頭取下來一看,才發現人頭是他們平日最敬愛的吳鳳,為感念吳鳳以犧
牲自己生命來告誡與勸阻他們殺人的不義行為,從此以後,阿里山原住民終
於放棄祭人頭的風俗,並將吳鳳奉為神祈祭祀 (劉美慧,1998,第213頁;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1997,第7頁;陳楚人,1985)。

對原住民族群的這段故事,唸書時,感覺不大,記憶中老師並未對裡面的內容加以解釋,只是唸過、學起來,倒是從我知道這是未被求證的歷史背景而編寫的感覺有些氣憤,氣憤的原因是為那些受到不被了解而傷害的人,還有那不了解而亂下註解的人,更氣憤的是那些不了解卻又不動腦思考的機器人,這就是教育,也許是以前,現在式---求進步中。
類似的文化議題比比皆是,像是性別。對於同性、兩性、雙性的教育部分,如果教育者只是將這些”不同”作為異化的處理、二分法的結論,而不是做為開放性的探討、延伸性的追求,那我們的世界會毀滅的更快,如Krishnamurti, J.因為缺乏了正確的教育,迷惘便會被視為真實。但是,只要我們或是多一個人了解什麼是正確的教育,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角色中共同扶持,那就是自由和平的世界的開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