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談複雜易,知複雜難,行複雜更難?

                       on complex ch.2 (by Morin)                                          CEFIRO,2010.11.04.11:46
壹、摘要:
    莫翰( Edgar Morin)在第二章透過幾個角度的探討,展現出古典科學的缺失與蒙蔽之處,並進而呈現出複雜科學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
一、系統的觀點:
    化約論的簡單邏輯(清楚、不曖昧、不矛盾、決定性),在微觀物理學與宏觀物理學的發展中,已顯露出疲態與其知識論框架的缺陷。至於系統理論,雖顧及到較為寬廣的領域,但卻以一種萬能的「完美主義」作為基本觀點,整個系統也沒有進一步向前拓展的概念,對於自動組織與複雜性的概念亦未開發。將一切客體與實體想成是封閉性,才會有產生分類的、分析的、約簡的世界觀與線性的因果律;這樣的典範觀點雖有其時代性,與科學發展初期的基礎性,但時至今日,面對複雜的主體-客體,秩序-混亂,系統-非系統,偶然-必然,統一性-差異性等二元存在的真實當中,逃避、掩飾、屏除,都不是適切的做法,而是應該面對、接受,甚至能超越。也就是要能跳出封閉性,成為開放性的系統,能將環境背景的因素考量納入,將彼此間能量的流動、訊息的傳遞、組織的自我變化,系統的均衡易變等等,都納入考慮的宏觀視野、開放性的系統。
二、            組織的觀點:
   組織的觀念不光是化約的、機械的、分析的機械論想法;也不單單就如有機體的概念那般,充滿生命的神秘卻又無法形容的整體;這兩種特徵,的結合,成為自動組織(Auto-organisation),是有生命的、具有自律性、個體性,是後設的組織,其組織的造型和組織原則間有整體的一致性,對於環境背景因素則有著開放性與交流的關係。
三、            主客體的觀點:
西方科學的基礎在於以實證的方式屏除主體,認為客體能夠獨立於主體而存在,並且可以經由觀察對客體加以解釋。這樣的客觀世界是沒有價值判斷與主觀扭曲的世界,然而現實生活上,主體卻在道德、形上學、意識形態上取得人類社會的宰制權,這凸顯出二元對立性的觀點,是造成主客體分離、拒斥、互相排除對方的鬥爭之源,人類與客觀環境從此不得和諧,控制、掠奪、濫墾的貪婪之心氾濫,並挾著物質上宰制的成就回過頭來壓逼人類心靈與生活。客體與主體其實都是不完全的概念,實際上是不可分的,主體缺少了環境互動,或客體缺少觀察者的意識探究,都是ㄧ種自限。世界是在人的心靈內,人的心靈在世界內,主體與客體是互相建構的。主客體都須有開放性,對環境敞開,對理智之外也要敞開,科學的發展正是因為封閉性系統的裂縫與破裂,所產生的創造性破壞,而能得到超越,新的理論比舊理論的涵容範圍更寬廣了。
四、新科學的觀點:
舊科學的概念中,已經無法控制、預測,甚至於構思其社會角色,也沒有能力整合、釐清與反省科學本身的知識,人的心智真的無法負擔這些精細、嚴密、破碎、繁雜的知識集合。科學也愈來愈無生命力,而且在作為理解系統上的失敗,都被作為操縱系統的成功所掩飾,真實性、無法預測性、偶發性、個體性,以及發明性、創造性等演化的關鍵,都被忽視而逃避掉了,但新的科學就是要納入這些!科體不僅得符合科學,科學也必須符合客體。同時去理解統一性和多樣性、連續性和間斷性,科學的統一性就有了意義,物理學、生物學與人類學從此就不會是壁壘分明的封閉實體。學科化的知識形態真的便能加以改變。
貳、反思
研究理論<複雜科學<真實
    雖然,從複雜科學的思想探討中,明白到了古典科學化約主義的缺失,也體會到了複雜科學所具有較廣的視野、更包容異相的心胸。誠然,這樣的態度是比較接近真實的宇宙事相,但是這還不代表就是真實!我想,複雜科學保有的非決定性和自動生態組織系統的活性,就表示它的「不死」,它的自我演變,這樣更能切合日新月異的變動時代。
自我意識邏輯^n0    自我意識邏輯^0→∞
    然而,理論歸理論、科學歸科學,真實歸事實,三者並不相等同,這一點是需要研究觀察者自己去釐清,才不要朝制錯判與誤解。我追求的教育,真實為上,科學與理論只是參考的方向與方法,絕對是次要的,無法應用於現實世界的科學或理論,便應該修正或屏除掉。持有開放心胸繼續向外吸收,向內修正……才能逐漸逼近真實。所以,由此觀點,複雜科學的觀點若不能容易被理解與認識,甚至於應用,那多半也只是流於空想,畫大餅的概念。也許我們更應該反思:會否放下自我本存的邏輯思考慣性、放下自我預設的意識形態與欲求,直接的開放心胸去觀察與體驗真實,才是真正的非物性化研究、真正的體會(非理解)複雜、也才能真正的權衡掌握當中的關鍵要素,俾有效施予應對之策?
   與西方邏輯認識論不同的是「虛懷若谷」,「心如虛空,無有邊畔」,「心包太虛」等東方式的心智實徵認識論。為何說是如此?有所決定就是有所執著,有所認定,是一種系統的封閉狀態,也是無法再作寸進的,這形成了障礙,造成了破綻與缺陷,當你冀求封閉系統的穩定而急於填塞此洞,反而造成能量的不交流與耗竭,將步向毀滅與衰敗……,當你認同自我身心的殘缺與不完美,將自己開放,與外界環境的能量流、訊息流作聯結、流通與重新組織,這時候反而將使身心步入另一階段的動態的steady state,成為另一種演化的新階段,意即所謂的蛻變、開竅。當自我意識愈放下,思考的習性與意識形態的宰制性就愈小,意即是非決定性、渾沌蒙昧的狀態,這時候的心智運作,卻反而是最具活性的,所能創造的靈感巧思也是機會最大的,幾乎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佛教裡的般若心經,六祖慧能的禪法要義,便在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幾個經名。其中摩訶便是「大」,講的是心智的容量局限,愈能容納不同意見、多方看待,或是二元相對立的事相,心智的空間就能拓展愈大,乃至逼近無限。「般若」則是運作的活性、可能性、變通性,當心智的接受度如此之廣博無際後,你便能對於所思之事物,有了較無偏見的多元觀點、多方思考,這便是最難獲得的心智自由,有了這樣的無拘無束、廣博知見,當然隨手便可以作出有智慧、有效果、具有創造性的應變。「波羅蜜多」原意是到彼岸,我在此解為心智的格局動力,人言:「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自滿於某個目標、成就,便易失去動力,無法繼續推動良性的演化,甚至可能是不進步或退化,所以格局理想的遠大,不在於是否有無實現的可能,重點在於它是你能不斷自我超越的原動力!
    二十一世紀,學者還在研究如何以更複雜的科學角度思考,來靠近真實時;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已有人以心智的參悟、實修、與轉化,以達到心智運作的自由無礙,體證複雜科學「一心能生萬法」的境界,不識字卻能知曉所有的經典佛理,臻至全方位無限的整體觀、不斷自我超越的自我心智組織、創造開演無限活潑豐富的新時代應用哲思,令人難以思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