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如何使人重返自然?接受開放性與不平衡。 by March

Morin, E. (2008) On Complexity. Translated by Robin Postel, New Jersey.
Chapter 2 "Complex Pattern and Design"
------------------------------------------------------------------------------------------

文化人類學與哲學背景下的莫翰,當他談科學的封閉性生命系統與物理平衡觀念時,所能引用的參考文獻就是「人」與「自然」,此招甚妙,雖然我們身為人,但對於自己身體的變化卻瞭解不深,通常需要透過醫學科學檢查以化約過的因果來說明病理;我們雖然喜愛自然,卻對於自然的榮枯忽略失察繼而造成環境的破壞,莫翰以這些我們關切也熟悉但又模糊不明的生態系統來論述複雜思想,正是在打擊科學典範的本質,以人類學論斷熱力學、物理學,分明就是一種混戰。

莫翰表明無論是將搗碎差異性使之簡單地統一,或只見差異而遮掩統一性,這些都有缺口也離我們的世界太遠了,我們必須重新組織我們在科學概念下所理解過的一切。他提到系統理論與開放性系統的知識論帶來了一些功效:系統理論比控制理論廣泛且具有延伸性(雖然他認為系統理論過份抽象化脫離了具體事物無法整理出模式),開放性系統則引薦了不平衡所帶來的持續狀態,而他的複雜思想似乎與這些「組織」理論應是彼此互動啟發的。莫翰抨擊資訊概念將訊息複製簡化為發射─接收的關係是膚淺的,顯然此篇的重心就落在找尋共同的「組織定律」以及這些組織定律的「演化定律」與「多樣化特徵」。

莫翰引用皮亞傑:”「We have finally come to conceive of the concept of organ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biology”認為他以組織概念做為生物學的中心概念已成定論,其實這條路是未成的,只是隱約被看見而已,必須把組織從類比的有機論中進行刮除手術,組織的觀念才能具有有機體的深度和浪漫的神秘性,人的生命有人造機器所不存在的特徵,將相對的關係與複雜的邏輯緊密地結合,就能看見自動組織(auot-organisation)的現象,而這是控制論、系統理論、資訊理論與結構主義都無法理解的,因為是來自有生命的組織。不過莫翰也覺得組織理論並未發展良好甚至也需要知識論的革命來加以演化。

莫翰將上述許多理論視為迴避複雜性或無法模式化的限制,但其實他認為組織的破壞和複雜組織之間具有共存的關係:主體性根源與生態自律性。所以他引述我們的細胞分子與細胞不斷地汰舊換新,然而整個身體看起來卻能保持穩定,就是由於供給的不平衡才使得系統能維持外表的平衡,亦即穩定而持續的狀態。

複雜思想理論企求透過孔恩所說的典範革命來產生新科學,其科學的統一性是立足尊重多元領域而不是粉碎彼此。莫翰強調我們可以從自動參照到達自我意識,從反思性通往反省,而主客體是不可分離的。

教育要由誰在複雜思想的脈絡下自動參照?孩子的自我意識是教育出來的嗎?教育現場如何同時與客體與主體一起反思?如莫翰所說,讓人如同在詩詞中流露本質,有朝一日經過過濾與蒸餾,能成為所謂科學,但我們所處的社會耐受得住這些等候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