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思想導論》第五章
〈複合性與企業〉(Complexity and the Enterprise)
梁可憲 2010.11.26(五)
一、本章述要
莫翰闡述部分與總合的關係,以複合性的三個階段來看,首先,全部比構成全部的所有局部的總合猶有過之;其次,全部不及局部的總合;最後,全部比局部的總合既有過之又有不及。莫翰在這裡套用企業組織運作的概念(輸入與產出),說明有三種因果關係(three causalities),即線性因果關係(linear causality)、追溯式循環因果關係(feedback loop causality)、自動循環性因果關係(recursive causality)等,將企業視為一生命的組織體,能夠自我組織、維持、調適與成長,由此進而轉向論述到從自動組織到自動生態組織(from self-organization to self-eco-organization)。
人類活動係透過各種隱而不見的、顯而未見的、明顯可見的等,透過一種錯綜複雜的網絡關係組織形構的生態體系,越是複雜便越難預測、也越不易崩解,好比現在世界的金融體系、區域和平之概況。如本章所說,世界在我們的心智內部顯現,心智則在我們的世界之中(the world is present inside our minds, which are inside the world)[1]。自動生態組織的原則具有全息圖像的意義(holographic value)。呼應前文,簡言之,即是不僅局部是在全部之中,而且全部是在局部之內的局部之內。這裡,莫翰指出正視混亂並與之共處(to live and make a deal with disorder)成了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如市場是由秩序與混亂交織而成,這種交織好比一種對話原則,充滿隨機性、混亂,卻又秩序井然。是以整個社會、國家、宇宙,也是秩序、混亂與組織的混合,我們無法擺脫這些隨機性、不確定性與混亂,因此必須正視並與之共處。
以自發的混亂迎戰不明就理的秩序。因為上層的僵化秩序的種種限制,反而促成了內部人員的合作,一種自發性而有組織的混亂,是以相輔相成與相互對立的關係遂形成了一種曖昧性,構成另一種美感。最終可以得知,必須有實際的相互倚共關係的存在,才能增強複合性,避免因過度的複合性導致結構的破壞。好比人類生命體,企業體亦如是,越複雜的組織便越能容忍混亂,組織也越有活力成員的能動性、自發性更強,超越性的可能也就更可被期待。
二、簡要評述
前面幾章闡述了許多複合性思想的論述,目的或許就是為了對未來教育改革(不論哪一國)有所成功,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改革?不是為了國家、學校或其他人,而是為了教導孩子一項智慧,使孩子成為如何與世界共存的教育,哪怕明知未來是極度未知的,是難以教導的,卻還是要努力去尋求達成、去邁進的。因此,邁向這項教育改革的成功的可能性而言,結合四、五章來看,可以清晰察見莫翰認為欲達到成功的途徑有三項要素,係起於對行動環境論(ecology of action)的意識:第一,任何行動一旦發起,就進入了一個相互作用和反饋作用的遊戲之中,行動的最終結果是不可預見的;第二,意識到行動環境論的原則,因此獲取成功的手段需要「策略」(strategy),它是作為迎戰不確定性的重要概念與方法;第三,則是博弈/賭注(wager),它同樣也是一種不可避免性的遭遇。
這樣看來,可悲的是,儘管有了行動力、縝密的策略和大膽的賭注,我們所投入的卻似乎仍免不了是一場未知的冒險,最終我們還是處在不確定中,在蘊含、分離與連結(implication/distinction/conjunction)的互動過程裡,邁向成功的自我完成性中,我們仍需要即興的智慧(這個無法被教的元素),才能確保成功的可能性發生。用一個「符號」來替換,我會選擇「丑角」。為什麼?因為丑角不可否認地,是個入戲的演員,無法靠純粹精鍊的排演來獲取成功的保證,策略對他而言必要但仍不夠可靠,他比一般角色更需要敏銳的覺察、敏銳地連結環境因素(觀眾),他本身即充滿了玩興、即興以至陶醉的極興(概念引自馮老師〈三興有幸〉一文)。那麼「丑角」之於教育呢?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