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on complex 6,7 (EDGAR MORIN) by Cefiro


一、摘要:


() 莫翰從很多科學上的發展,特別是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的新概念,點出了化約論與整體論的一些盲點,也提到了一些不同方向的觀點,讓我能跨出某部分對於科學的成見,而擴大了對於科學的認知視野。當然,這樣子的過程,是莫翰想引導讀者,體認傳統典範的局限,並逐漸接受與認同複合性思想的寫作設計。


()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原來『生命會自己找出路』,連植物也是一揚,同種樹的一株自我克服病蟲害的經驗,竟然可以被臨近的樹引為經驗,並用同樣的方式去克服同樣的病蟲害! 這當中的內在訊息交流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呢?似乎神祕學的概念不是存在於動物世界而已,植物世界、單細胞生物,都有存在著這樣的事實現象。科學家對於典範的概念,也都重新開始思考:粒子不再是簡單的基本實體,而是無法理解和無法決定的界限。


()我思故我在。這是發現自己的主體性嗎?即使我們的心智多麼機靈,我們對於心智所依賴的大腦則仍然是一無所知,對於心念的生滅原理更無所知。心智對於身體的認識,只能透過外在科學的方法、科學儀器的偵測數據、科學的概念符號系統來認識。但當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真理時,卻不清楚我們的知道只是一種對外在真實世界的翻譯而已,而這些概念的創造則是一種生產,我們是生產者,但同時我們的心智也被這些生產出來的「訊息符號」所格式化,我們的心智成為被生產的產品,所謂的客觀性,也是我們生產的。客觀性其實也涉及到主體性!


()建構主義的思想不能停留在組織與規律性,不談建構者的本身就有偏差,撇開知覺的作用而談建構,是偏廢兩者當中的交互作用的真實性。理性的開展,畢竟還是需要不斷的演進,對神秘性的事物、對矛盾的論點,都需要有包容力。在複合性的概念裡,其實是組織在不斷的在秩序與混亂、訊息的不確定性互相影響的變化過程。





貳、省思與批判:


人心不古 作繭自縛


    莫翰也許比較沒深入心理學,在這方面的論述比科學、哲學、社會學少了很多,但我個人的感覺,教育心理學術界受傳統化約論思想主宰控制的程度,比起其他領域更加凸顯,其專制與封建的特色在台灣更是超英趕美。


    五四運動之前,不管在家教育,或是送私塾讀書,父母親想要如何教育孩子,享有極大的自主性,但人心不古,全盤西化之後,不知怎的?----不把孩子送到教育工廠(學校)竟然變成非法!


    單細胞生物都能有其活的組織功能,靈活的對待環境的變數;但是心理學研究人,卻用比單細胞生物還不如的「機械」決定論來對待人!而活生生、潛能無限的天真幼兒,卻被強制要送進一間間的心智罐頭工廠,否則就是違法,而主政者還將此視為德政呢!


    自然科學、管理學的學術研究,是與現實互動辯證較多的領域,所以其應用性與受人的認同性是較高的,而社會、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則幾乎與真實沒有互動,缺少持續辯證、循環回饋的自動調整彈性機制,所以應用心理學概念進行的教育政策,失敗的機率不僅是高,影響的層面更擴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歷來教育部長皆出身師範體系,或是教育心理學「專家」,更使得此一趨勢益發強化。偏偏他們在堅守自己留學所習的那一套理論知識,並不懂也不必去了解現實教育前線問題的回饋,高學歷的光環、高職位的榮耀,更使他們肯定自己內在所服膺的典範與理論,引言有據、振振有詞,教改以來,人民怨聲載道,壓力沉重,幼小心靈所受的戕害,仍舊在等待他們有一天會覺醒、敢改變,讓孩子有更快樂有效的學習、有將來順利發展的人生,而不是高壓摧殘的數字,與高成本卻無用的學歷證明!


    教育體制有效改變的主體性,是在誰的身上? 期待孩子進明星學校、遇到聖人老師,程就孩子的機率又有多少? 當教育決策者的主體性觀念無法成為開放系統,納入多角度跨領域思維、與教學事實不斷辯證修正,與客觀環境或背景融合成複合性的整體考量時,教育的劣化結構絕對無法被重建。當對於自己國家教育的真實問題思考,只想依靠外來學者的新理論、新主張,而未能以複合性的認識論,來考量真實的複雜教育因素時,與建置教育體制的自動化調適組織(為學生)時,教育學術再玩個百年,也難期待能有甚麼成果。美國的教育心理學發展,從早期的行為學派、精神分析、進步主義、認知學派、….玩到現在,該也有百年吧!現在的美國教育,仍是被詬病的很嚴重,但願台灣早日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效的、實在的教育體制,莫讓上百萬上千萬的學生,成為錯誤政策下,遭到心靈凌遲的白老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